收藏本页

欧洲网 > 关注 >

每月注资500亿 总额或达1.1万亿

2015-01-23 10:34 来源:欧洲网

欧洲网讯 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这一周欧洲热闹非凡。除了21日达沃斯论坛和25日希腊大选对欧元区的影响外,备受瞩目的还有22日的欧洲央行货币政策会议。

当地时间22日13时45分,欧洲央行将召开2015年的首次议息会议,从诸多信号看来,市场已基本确信欧洲央行即将宣布大规模购买国债,即开启全面的量化宽松(QE)。

不过,相对于人们已经熟知的美联储QE,欧元区QE可有大不同。在欧洲央行公布“答案”之前,不妨先一探究竟。

为什么要推QE?

欧元区经济长期增长低迷、信贷动能匮乏、就业市场疲软,欧央行此前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收效甚微,“欧版QE”出台实属无奈。

北京《中国证券报》报道,欧元区去年三季度GDP终值仅环比增长0.2%,同比增长0.8%。2014年11月,欧元区失业率为11.5%,25岁以下年轻人失业率高达23.7%。

欧元区12月CPI终值年率下降0.2%,为欧元区自2009年10月以来首次出现CPI下降,通胀率长期远低于欧央行设置的“低于但接近2%”的目标水平,出现通缩恐慌。鉴于能源价格持续下滑,欧元区通胀率可能在未来数月进一步下降。

欧洲央行2014年11月宣布将其资产负债表扩充至2012年初水平起,实际的量化宽松就已开始。至今,欧洲央行扩充资产负债规模主要靠购买资产支持证券(ABS)、担保债券和长期再融资操作三大措施。然而,欧元区经济数据仍然不堪。

传统货币政策“弹药”已耗尽,央行只能选择通过向经济体系大量注入资金以刺激经济。因此,欧央行所剩选择只有一个——全面QE。

推什么样的QE?

新浪财经援引彭博社报道,两名匿名的欧洲央行官员称,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已提议推行如下的量化宽松(QE)方案:每月注入500亿欧元的宽松资金,直至2016年底,总额最高可达1.1万亿欧元。

这一提议将在今天开始的欧央行货币政策决策机构:央行理事会的会议上讨论,理事会可能对上述QE方案的设计进行大幅调整。

此前市场普遍预计欧洲央行22日将宣布5000亿至8000亿欧元规模的购债计划,不过考虑到成员国资产的总额,欧洲央行将推出几轮QE,总规模或超出其提出的1万亿欧元目标。

总额1.1万亿欧元约合1.274万亿美元,额度超过美国QE2的6千亿美元,但低于美国QE1的1.725万亿美元和QE3的1.613万亿美元。

其中一位官员还指出,采购主权债的欧版QE不可能在3月1日之前开始。因此,如果欧央行推行上述QE,执行的时限将是22个月。

欧央行的发言人拒绝对上述报道发表任何评论。德拉基22日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欧央行理事会作出的最终决定,全球市场万众瞩目。

怎么推QE?

目前最大的悬念是欧洲央行如何推QE。新华网称,热议购债方案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欧洲央行按各国在央行核心资本的出资比例购买各国债券。

这一方案的弊端在于,德国和法国将分配到最多份额,合计接近50%,而最需要救助的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五个国家对应份额要少得多,远低于各国2015年到期的债务和需要偿付的利息。

二是欧洲央行随意配比购买各国国债。欧洲央行购债的唯一法定限制为在二级市场上所购任何一国国债占总购买量比例小于25%。但如果欧洲央行偏向购买经济弱势国家债券,将引发德国等国的批评。

三是由各国央行购买本国国债并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已向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出这一方案,以最大限度打消德国债务共担的疑虑。

但多位知名经济学家均撰文反对该方案,主要理由是这意味着欧洲央行放弃代表区域整体行动的能力,这将极大打击市场信心。

还有一种方案可能是由欧洲央行和成员国央行分别购买主权债券,风险分摊。

《人民日报》分析称,从目前看来,舆论预计欧洲央行采取第四种选项的可能性最大。其中包括由欧洲央行买入一部分债券,风险由整个欧元区共同担当;同时,为了减少来自德国方面的阻力,此轮量宽将采取折中方案,部分债券由各国央行自行承担,所购规模与各自经济规模相当。

效果有多大?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欧洲央行QE对经济与通胀的直接作用并不太乐观。摩根士丹利预计欧洲央行每购买1万亿欧元国债,将拉动通胀与经济增长仅0.4个百分点。而德意志银行内部估算结果仅为0.25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欧央行“印钞”很可能是望梅止渴,进行长期和严格的结构性改革,才是治疗欧元区经济积弊的苦口良方。“欧版QE”不能代替欧元区改革,央行的行动不能减轻欧元区各国在改革方面的压力和动力。

不论欧洲央行QE以何种方式出台,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欧元区这一历史性的货币决策与海量货币投放将对本区域及世界的资金流动、汇率变化、贸易与经济形势等注入不容小觑的变量。尤其在当前普遍存在的通胀下滑压力之下,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都将因此迎来新的挑战。等待“靴子”落下之后,这些问题还值得仔细分析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