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经济 >

肖亚洲:愤怒的“狮子”成长记

2013-10-11 15:14 来源:新华网


凭借“拔尖计划”,肖亚洲已顺利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时评,也即时事评论,一种杂文文体。

  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时评写手,一般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厚实的专业积累。一个还穿着校服,整天泡在作业堆里的少年,真能写出好的时评文章来么?

  18岁的肖亚洲的答案是,“可以”。他不光能写,还一口气写了好几年呢。

  今年四月,已是天津市作协最年轻会员之一的肖亚洲,带着自己正式出版发行的三本时评集,参加了清华大学“拔尖计划”面试,并最终获得了降50分录取的资格。

  不表达就睡不踏实

  因为头发有些自然卷,在天津市杨村一中,很多同学管肖亚洲叫“卷毛哥”。肖亚洲默默地接受了这个绰号,“确实挺像的,你瞧,三个月不理发,就像一只狮子。哈哈!”

  不过,他更喜欢别人称呼他“评论家”。自打上中学以来,这个在同学们眼里成绩很好,同时也颇有些“神秘”的男生,在网上不断写文,为普通民众的尊严和权利鼓与呼。

  “我感觉自己就是个无法对现实保持缄默的人,内心始终蕴藏着一种‘道德冲动’,对社会上某些闹心、荒诞的事,如果不表达点什么,晚上就睡不踏实。”肖亚洲说。

  2006年的一天,肖亚洲得知,几个在京打工的湖北老乡(肖同学的家乡就是湖北)的孩子,被学校收取了数额不菲的借读费。“从2004年起,北京就取消来京务工农民子女的借读费。那个学校明摆着是想通过高额借读费,抵制农民工子女入学嘛……”

  肖亚洲的胸腔中燃起怒火,他立马放下作业,写了一篇《“高额借读费”透出城市冷漠》,寄给当地的媒体和朝阳区的教委。文章没发表,却有些“意外”地引起了朝阳区教委的重视。当事学校不仅退还了借读费,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应有的处分。

  这件事让当时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肖亚洲非常开心,他同时也意识到,对于一些事情,假如仅仅是顺从、麻木,或停留于口头上的抱怨,是不够的。“我们完全应该,也有能力说出心里想说的话。”肖亚洲告诉我。

  父子的“嘴仗”

  对一个男孩来说,恐怕没有什么比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更加深刻了。肖亚洲也不例外。 “我爸曾经是公务员,后来改行去了媒体,是个调查报道的记者。虽然他没写过一篇时评、杂文,但有一种深切的底层关怀意识,有一份为弱者代言的身份自觉,这一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父辈有意无意间透露的对时事、对社会的某些看法,使得年幼的肖亚洲在观察、分析问题方面,比一般的孩子要早熟得多。事实上,父子俩还常常就某些问题打起激烈的“嘴仗”。

  “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我们谈到了生态保护这件事。我老家湖北盛产磷矿石,磷化工产业的发展,让家乡不少人有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但大大小小的磷肥厂也造成了空气和水质污染……”

  不知怎么,父子俩说着说着就争吵了起来。肖亚洲的观点是,宁可不发展或发展慢一些,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父亲的观点则是先发展后治理。如果不发展,家乡就会贫穷,就会落后,包括很多亲戚都会捧着金碗没饭吃,等发展起来了,生态不是不能恢复,发达国家和我国珠三角、长三角一些地方走的就是这条路……

  “我爸当时的口气特肯定,一点不服输,当然我也是啦。后来我才知道,他其实是个环保主义者,故意提出一个与我截然相反的观点,目的在于引发观点交锋。”和家人在同等高度上的对话,让年幼的肖亚洲渐渐明白了独立思考、批判意识的重要性。

  渐渐地不满足于跟老爸打嘴仗的肖亚洲,开始频繁地在新浪、网易、和讯等知名网站上就某些热门的时政话题写一点或长或短的评论。那会儿恐怕没人想到,这个颇为活跃的时评写手居然只是个穿着校服的少年。

  码字的冲动

  当身边的同学埋首作业,或是竞相传阅各种时髦读物的时候,已经是一名高中生的肖亚洲,却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来写评论,甚至,连自己一度非常喜欢的电脑游戏都扔到了一边。到了高二,他这种码字的冲动,更是强烈到难以控制的地步。午休看新闻,下午打腹稿,晚自习后的时间,则用来奋笔疾书。一天一篇,一气呵成。

  由于担心过多关注社会的某些负面东西,会影响儿子的学习和成长,父母曾一度反对肖亚洲写时评、杂文之类的文字,但是,这样的“禁令”似乎收效甚微。对肖亚洲来说,批判性的文字表达,似乎已经成为自己青春旅途上的一门重要“功课”。每次发完文章之后,网友的纷纷跟帖,对于我们这位年轻的“时评家”而言,都是一种莫名的愉悦。

  从肖亚洲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但具有敏锐的时事嗅觉,知识积累也相当深厚,而叙述的层次感,说理的逻辑性,更是让很多成年作家都自叹不如。

  “看书多吧,政治的、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军事的都读。鲁迅先生的16本杂文集翻了好几遍,也喜欢梁实秋、林斤澜、贾平凹、路遥的文字,平实、亲切、厚重。”不过,肖亚洲告诉我,其实真正的诀窍还在于不停地写。

  “小的时候就模仿自己喜欢的文字风格,力求自己的文字尽量端庄大气一点,少一些学生腔。”肖亚洲告诉我,“高中以前,我写的每篇文字,我爸几乎都要看。他就像一个手握剪刀的果农,毫不迟疑地嚓嚓剪掉我的文字中多余的枝杈,从来不容商量。呵呵,好在其他方面,他对我倒是很宽容,允许我犯错。”

  不过,肖亚洲也有自己的烦恼,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写不好考场作文。“自己写下的每句话,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语言审美和思想实际吧。被动迎合,真心有点难……”

  时评的力量

  《权力的边界》《人文的温度》《公意的砝码》,三本沉甸甸、总计60余万字的“巨著”在2012年夏天出版了。“高三文科实验班姓肖那家伙,写文章‘玩大了’。”在学校里,同学们这么议论着。大家争先恐后地跑到肖亚洲所在的班级,向他索要新书。许多网友也直接通过微博私信的方式,找肖亚洲交流。

  看着书店里那叠边角簇新、带着淡淡墨香的新书,肖亚洲觉得十分开心,脸上分明还流露出几许少年人特有的,掩藏不住的得意。

  得意是有道理的。很少有一个高中生可以像他这样,纯粹用文字,赢得这么多人的尊重。况且,他写的还都是掷地有声的评论性文字。用肖亚洲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公民写作”,即以公民的自觉在公共领域发言。

  肖亚洲坚信,时事评论这种类似快餐的文体,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有着很大的力量。“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看过一篇叫《实现社会公正,即使天塌下来》的时评文章,振聋发聩。文章的发表,还推动了一项不合时宜的制度的废止。那阵子我特激动,把它翻来覆去读了几十遍,直到今天仍然能背出来。”

  性格决定命运,也决定文体。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质朴的“正义感”,以及对公共领域的浓厚兴趣,让肖亚洲的文字看起来相当早熟,跟同龄人似乎不是来自同一个“次元”。

  “我不是愤青,也不是反对一切。人缘也不错,同学们普遍反映,跟我聊天是一件愉快的事。”肖亚洲得意地告诉我,“大概是因为我喜欢说实话?嘿嘿,我也不知道。”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初中的时候,经常会在论坛里和人争论。后来不去了,感觉网络上情绪化的东西太多,且都是只言片语,无法正常争论。”肖亚洲告诉我,“不讲道理的争论没有意义。”

  肖亚洲喜欢跟同学辩论,但是,这样的机会好像并不是很多。“大家关注的基本都是比较时尚的话题呢,我又不喜欢。”直来直去的他,有时甚至会在课上站出来与老师辩论。“这或多或少会让老师没面子。所以,实在忍不住,我会就某个问题在纸条上写上一段自己的观点,悄悄交给老师,否则,真心憋得难受……”

  好在,杨村一中是一所开明的中学。“我所在的班级每周都会举办‘时事论坛’。每个同学会选取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人人都能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我其实也从他们那儿获得了很多灵感。”肖亚洲说,90后已经用自己的方式绽放,“我们并不像前辈担心的那样。”

  成长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已经撒开脚丫,开始高三最后百米冲刺的肖亚洲翻看着自己前几年的作品,仿佛看到了那时候的自己。“应该说正是愤怒给我了写作时评、杂文的最初的激情。不过现在,我正在努力地学习保持理性,不再‘强说愁’。比如,对于一些不好的事情,过去老喜欢从道德的层面去看待和衡量,现在能从更高的层面去寻找根源。”

  渐渐变得理性,并不代表这头“愤怒的狮子”,会就此停住写东西的脚步,肖亚洲告诉我,他不会放弃关注那些看似比较“硬”的话题,城镇化,乡村治理,权力监督……“我们需要咖啡、茶点,但我无法原谅自己疏离现实,我必须做一个有思想敢说话的人。”

  “打破书斋理性,到现实中摔打、磨练自己,这是我计划从大学开始就要做的事情。寒暑假,我一定要去乡村、城乡结合部体验生活,嘿嘿。”肖亚洲说。(记者 翁云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