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教育 >

22个孩子的“妈妈”930里挑书路 最美教师伍昌云

2013-08-12 16:2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22个孩子的“妈妈”930里挑书路 最美教师伍昌云

 

孩子们排着队等伍老师打饭。资料照片

 

  “令我最难忘怀的是,吃饭时,伍老师第一碗一定是盛给我的!”电话那头的薛小飞哽咽着说。

  薛小飞口中的伍老师,名叫伍昌云,是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姚坪乡化口村教学点唯一的教师。54岁的伍昌云,扎根大山31年,用心,温暖了一个个幼小的心灵;用背,从山沟里背出了一个个大学生。

  22个孩子的“妈妈”

  在天津财经大学读研究生的薛小飞,会不时打电话来问候伍昌云。“小时候,父母为了生计远离家乡,伍老师就让我和她自己的3个孩子一起吃住,每次吃饭,伍老师都会将第一碗饭盛给我!”十多年前的场景,薛小飞记忆犹新。

  初见伍昌云,1米56的个头,双肩柔弱,手指粗糙,但目光坚定。被乡亲们称为“全能老师”的她,给孩子们安排了从学前班到二年级的课程,22个学生,每天8节复式教学课,包括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等。山区留守儿童多,许多课外辅导也由她完成。

  与其说是老师,伍昌云更应该被称作“妈妈”。一天上午,同事来访,伍昌云让同事教孩子们唱歌,自己则为孩子们准备午餐。“孩子们,跟我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呜呜……”没多久,教室里传来学生张惠燕的哭声,伍昌云赶忙跑来,见她来了,孩子哭得更厉害。同事一脸茫然,但伍昌云一下就明白了,张惠燕自幼无母,“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句歌词刺痛了张惠燕。伍昌云的眼泪涌了出来,她一把将张惠燕搂进怀里,说:“惠燕别哭,我就是你的妈妈。”从此,张惠燕就叫伍昌云“妈妈”。

  2003年,化口小学变成教学点,方圆15里,只有伍昌云一个老师。寒暑假、双休日,她种菜、种粮、喂猪,为中午不能回家的孩子提供免费午餐,政府每天3元的补贴不够,她就拿微薄的工资支撑。村里也困难,只能给伍昌云划一亩多菜地、四分水田让她耕种打理。

  930里挑书路

  伍昌云不仅是22个孩子的“妈妈”,也是妻子、母亲和外婆。去年正月初八,丈夫薛治根务农时被山石砸伤,腰椎骨折,肋骨断了5根。消息传到化口村,村民们都懵了。村支部书记万月斌痛心之余,更多了一份担心:正月十六就要开学了,20多名学生怎么办?

  元宵节那天,天空下起鹅毛大雪,下午4点,一个挑着书捆的瘦削身影出现在化口村。眼看开学日期临近,伍昌云心急如焚,可丈夫离不开人,万般无奈下,她只好向丈夫的弟弟薛自辉求助。安顿好丈夫,伍昌云立即赶到姚坪乡,乘船把学生所需书籍运到化口河河口,再用扁担挑到教学点。

  看着满身是雪、双腿沾满泥巴的伍昌云,年近花甲的万月斌含泪接过担子。“22个学生的书籍资料有60多斤重,摞起来比伍老师还高!伍老师一个人在这15里的山路上挑了31年,62趟930里,这个数字我还是记得的!”

  “伍老师来了”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小山村。因患直肠癌割去9厘米直肠的曹何富,不能干体力活儿,听说伍老师家里出了事,急得团团转:“伍老师不接受一分钱的捐款,我总得为她和学校做点事儿。要不,我真的成了废人。”一连几天,60多岁的曹何富硬是从两里外的家里,扛来6大捆700多斤干柴,为伍昌云和22名学生做饭、取暖。6岁的李绪博从5公里远的家里赶到学校,掏出几张5元面值的压岁钱看望伍昌云;家境贫寒的李株拿着3元钱,满脸羞怯地送到伍昌云面前……伍昌云一一婉拒,她流着泪安慰孩子们: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847位村民的希望

  伍昌云也曾想去大城市的女儿家,带带外孙,享受天伦之乐。5年前,化口教学点经排查全系危房,需重建方可办学。伍昌云想到了离开。村民们急了:这些年来,847人的村里走出了23名二本以上的大学生,哪个不是出自伍昌云门下?村民们舍不得。

  “你可不要丢下孩子们不管了,这里条件差,你走了,谁来教孩子们啊!”“你走了,谁和孩子们一起升国旗?”教学点的升旗仪式是村中最美的风景。每周一,操场上,22个孩子站得笔直,有的紧锁眉头,有的紧握双拳,全场一片寂静。“开始!”孩子们纷纷举手敬礼,小护旗手随着音乐节拍齐步行进。“奏国歌!”小护旗手挂好国旗,迎风一甩。村民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国歌,歌声在山谷回荡。伍昌云给学生讲国旗的来历,讲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31年来从未间断。

  “我走了,教学点撤了,孩子们就要走10多公里山路,再坐10多公里船到最近的对寺河完全小学上课,我怎么忍心啊!我想过几天舒适的生活,但当老师是个良心活儿,我放不下学生。”最终,伍昌云留下了。教学点重建期间,白天,她的家是课堂,晚间又成了建筑工人的宿舍。

  明年,伍昌云就要退休了。全村人都在担心,伍昌云的“接力棒”谁来接。位于房县与竹山县交界处的化口村,山高谷深,悬崖峭壁间仅有一条迂回曲折的村级公路与山外相连。10年来,没有其他老师愿意来这里。

  “我老了,希望有老师来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和他们做游戏。”这是伍昌云最大的心愿。

  人物档案

  伍昌云,女,1959年1月出生,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姚坪乡化口村教学点全科教师。1981年至1982年,在竹山县付家坪小学任教。1982年至今,在房县姚坪乡化口村小学任教。

  人物评价

  学生薛硕:我至今仍记得十多年前伍老师手把手教我写“勤”字,一遍又一遍,她要我记住这个字的含义。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就会更加勤奋地学习,将来走出大山、回报社会,一定不辜负伍老师的良苦用心。

  丈夫薛治根:有好多次,我注意到她在偷偷抹泪。问她,她不说话,只是把裤脚拉起来让我看。由于一天忙到晚,她的腿都肿了,一按一个窝。都是我拖累了她!

  村支书万月斌:伍老师是我3个孩子的启蒙老师,如今孩子都大学毕业了,每次回来都要看望伍老师,孩子交给伍老师,我们全村人都放心。

  教师自述

  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不能误人子弟

  伍昌云

  种坏了庄稼只是耽误一季,误了教育就会毁掉孩子的一生。孩子越小,受老师的影响就越深。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不能误人子弟。

  31年前,我从竹山县文峰乡付家坪村嫁到房县姚坪乡化口村,从此再也没离开过。那时,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好老师。

  1995年,我带了一个一年级学生,名叫王远斌。他生活在单亲家庭,自幼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常受父亲训斥。有一次,爸爸不给他买想要的文具盒和零食,王远斌就赌气不上学读书了。那时,我才知道小孩的心理是那么单纯,他们只是需要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关爱。

  我掏钱为小远斌买了文具盒和零食,放在他的书桌抽屉里,告诉小远斌这是他父亲买的。小家伙别提多高兴了,从此再也不逃学了。而且,他懂得了尊敬父亲、体谅父亲。他父亲后来知道这件事,跑几里山路来到学校,握着我的手半天说不出话,哭得像个小孩一样。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没有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没有上课下课的铃声,没有孩子们运动玩耍的身影,这个地方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山里再穷,孩子们只要能上学读书,就会有像太阳升起一样的希望。托起这种希望,是山村老师的责任和担当。

  31年从教,我经历了很多磨难,有时也感到无奈和茫然。但当我看到孩子们的那一张张笑脸,这种感觉瞬间就烟消云散了。(湖北日报记者 杨丹玫 饶扬灿 本报记者 夏 静)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