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舆情 >

我爱你,晴雨不变的英姿

2014-08-15 12:06 来源:欧洲网
    ——记扎根雪域高原、践行使命的武警甘孜支队康定县中队的战友们
 
    ★《国防时报》特约记者 廖志强  摄影/缪吉锋
 

 
    在繁华与喧嚣的都市,你只能在史册上惊叹蜀道难,却很难置身川藏线,无法踏上征程去寻觅生命最初的艰辛与卓绝。
 
    在车水马龙的大街小巷,你只能在梦里看到群山巍峨,却很难体会天地莽莽,无法身临其境领略大自然的宁静与威严。
 
    我国西南边陲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坐落于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东侧,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处于“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前沿,平均海拔约3500米,平均气温10℃,昼夜温差达20℃左右,冬季最低温度可达-40℃,含氧量仅为内地的60%。
 
    州府康定位于海拔7556米的“蜀山之王”贡嘎山下,为藏传佛教民族聚居区,占据川藏咽喉,古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高寒、缺氧、强紫外线等恶劣气候未能阻止人们“朝圣”的脚步,他们不顾高危风险,毅然选择投躯报国,其中有一道橄榄绿色的风景,常年驻扎在城北郭达山下,默默忍受着边境荒凉和雪山寂静,挺身在执勤处突第一线,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康地平定”,在“情歌故里”谱写着忠诚之声与强军战歌,铸就成雪域高原一堵绿色的钢铁长城。
 
 
    在厌倦俗世或灵感迸发的一刻,有人喊了一嗓子:“去雪域高原吧,去那里实现你的理想!”于是,戎马书生来了,热血男儿来了,赤子来了,战士来了……
 
    这里的高原用最为纯净的山和水,欢迎他们的到来;这里的情歌,至真至柔,也为他们的热忱和坚决,勾上至硬至烈的旋律。
 
    曾有矢志扎根高原的国防生警官,在奔赴第一任职岗位,在亲身感受那一幕幕雄奇和壮烈时,不禁挥笔诗篇,留下《雪山亮剑》:
 
    剑之所铸/寒冰烈焰/一豆孤盏/文武火淬/王者雄风/剑之所砺/金戈铁盾/跃马平川/死生度外/仁者惊鸿/剑之所指/山失棱角/江流决堤/天地并裂/千里纵横/剑之所抚/日月星辉/鬓角华霜/春秋仰止/兵心如虹
 
    此刻,记者就真实地置身于雪域高原谷底的康定县境内,来到了雅拉河畔的康定县中队。这是一支英雄的中队,从1952年5月组建至今,已跨越整整62年,沐浴着时代的风雨洗礼,见证着藏区的沧桑变化。
 
    1983年前,这支光荣的部队隶属于解放军或武装民警,一茬茬战士血洒高原,英勇善战,历经无数磨练和大小战斗的洗礼,在高原上创造出一个个人类奇迹,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战斗英雄。中队先后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6次受到公安军、公安大队的表彰奖励,1人荣立二等功。特别是1982年初,中队奉命参加了全国第一次“严打”斗争,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被县公安机关授予“尖刀中队”的称号。
 
    这支光荣的部队于1983年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察部队康定县中队,主要担负康定县看守所看守任务。在支队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县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一批批战士发扬我军光荣传统,扎根藏区、奉献高原,借蓬勃朝气、显昂扬锐气、树浩然正气,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圆满完成了以执勤、处突为中心的各项使命,确保了看守目标的绝对安全,多次被评为“达标先进中队”、“模范有功单位”、“执勤工作先进单位”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于1992年被支队评为“连续35年无执勤事故单位”,树立了关外第一武警部队“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光辉形象。
 
    二
 
    光辉形象的背后是一张张历尽挫折、饱经风霜的脸。这儿气候无常,温差极大,且有强紫外线,特别是冬季,天气酷寒,平均覆雪一米多深,最低气温零下四十多度,还常有大颗冰雹侵袭。
 
    冬季站哨便成了战士们能否适应高原气候、能否顺利完成使命的一道坎,是检验战士们抵抗力是否够强、意志力是否够强、责任感是否够强的严酷考卷。快进入冬季执勤战备时,中队干部会对新兵同志做“战斗动员”,采取老兵带新兵的方式传授过冬方法,准备过冬衣物,强调“哨位就是战场,执勤就是打仗”,鼓励他们“与天斗,与人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有一年冬天,中队长黄友荣裹了厚厚的军大衣上监墙查哨,发现一名新同志直打哆嗦,嘴唇一半紫一半白,脸是完全红了,又像是完全黑了,烧焦似的。他顿时怒了:“你竟敢不穿军大衣,不要命啦!”那战士显得极为害怕而委屈,眼睛巴眨一下又垂了下去,刚想说什么却挤出了几颗“冰粒”。黄队长见状,一把卸了他的枪,扯下身上的大衣裹在他身上,然后拉他下“岗”,一个正步踢上哨位,大吼一声,命令他绕哨位踮几圈,等差不多又一把扯住他的手塞进自己的怀里。战士似乎是被这突如其来的连锁动作吓坏了,腿不自觉就软了下去,膝盖砸在冰地上,发出一声钝响,那冰粒也簌簌地滑下去……第二天,黄队长私下批评了这名战士所在班班长,得知战士家里穷,熬不了冻,早在一个月前,他就偷偷把军大衣给寄回去了。
 
    这之后,黄队长将大部分心思放在冬季硬件建设上,天寒地冻的到处跑。营门前的路破破烂烂的,一结冰更不得劲,他就三番五次跑到附近的水泥厂协调,终于在快入春时说服了他们为中队免费修路;那时候暖气还不普遍,战士们盖的也都是薄被,他就自己掏钱到县里面买暖气设施和公用被,保证每名战士在站好每班哨的同时都能平安过冬。这些举动打动了战士们的心,他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在行动上更加自觉地履行好哨兵职责,打赢了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如果说冬季站哨是一次终极考验,那么临冬前一两月的“新训”便是为初上高原的新兵战士设的第一道卡。新兵刚来时,第一反应就是头眩耳晕,喘不过气来,身体底子不行的还会撞上高原病。新兵赵帅来自遥远的东北平原,记者在与其握手时,发现其手心结满了厚厚的黑茧,有几个因为反复破裂变得瘀青;手背则成了“粗布”,一摸感觉像松树皮,没有更多光泽。在记者问到来高原的最大落差时,他咧着皲裂的嘴皮,有些喘气地谈到,“从平原来到高原,真是千里迢迢,来的时候是特别想家,感觉天都到了,家却遥不可及,有时候实在受不了了就到河边喊两嗓子;后来慢慢适应了,高原最冷酷的气候也开始逼近,真是受不过来,整个人感觉特虚特脆弱,与世隔绝无可救药一样的,特别是站哨的时候,披着军大衣、穿着厚皮靴还是冷飕飕的,军大衣上落了雪不要紧关键是会结冰挂,皮靴也冰透得狠,差不多就跟地面钉起来了。其实,这些都还可以克服,人嘛,习惯了就好,最大的落差就是当初来的时候,家里敲锣打鼓的,还给我挂了红花,鼓励我立足高原好好磨练自己,可真正来了之后,发现这里又冷又落后,任务就是站岗执勤,守着一群犯错的人,不像我预想的可以披战袍打头阵……”
 
    中队支部为了稳定新兵情绪,让其安心扎根高原,坚定报国信念,每年均会开展“真知兵,深爱兵”系列活动,进行“除娇气热血男儿当上巅峰,砺血性康巴卫士永不背弃”“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争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等主题教育,并坚持谈心制度,最大限度了解战士情况,真心实意解决战士困难。
 
    新兵杨华,下连时身体跟不上,气色十分虚弱,指导员缪吉锋发现此情况后,经常找他到队部谈心,了解情况,顺便给他泡热茶,暖下身子。有次杨华实在撑不住了,被送到附近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是——轻微白血病!指导员顿时急了,脸孔挣扎,手直发抖,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他,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将要离去。他知道急也无能为力,只能无数次向支队首长汇报情况,在各医院奔波协调,最后把他送到了条件最好的总队医院。中队训练繁忙,战备也紧,他就挤时间打电话询问情况,告诉他,‘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有中队为你撑着!’杨华性格内向,又被这一系列变故搞懵了,竟然说不出任何东西,眼里泪滴直转。指导员就向医院和家属了解当前存在的困难,知道主要是医疗资金紧缺时,不但自己帮他掏了医药费,还组织全中队官兵捐款,在最短的时间内募集了好几万。
 
    人心齐,泰山移。该中队担负看守任务20余年来,官兵忠于职守,在确保固定目标绝对安全的同时,先后出动兵力2600余人(次),完成各类临时勤务150余起,参加公安机关组织的“严打”和追逃行动20余次,押解犯罪嫌疑人900余人(次),抓捕各类犯罪嫌疑人150人;参与处置群体事件7起,参加抢险救灾80余起,挽回财产损失价值1000万余元,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三
 
    “中队长黄友荣是土生土长的老高原,自入伍后一直在有着‘生命禁区’之称的石渠县武警中队工作,一干就是十二年。由于长年驻守在高海拔地区,患了“高原性皮肤病”,无法根治。2007年组织考虑到实际困难,把他调整到康定县中队任中队长,这一干又是七年。”在中队长正在跟训指导时,记者来到中队队部,邂逅了今年刚调任的中队指导员缪吉锋,他的脸上浮现出十分钦佩的表情,“常人很难经受住高原气候近二十年的考验,组织授予他的‘卫国戍边’银质勋章是对这二十年默默奉献的最好诠释。你应该多从他身上挖掘出高原人的奉献精神和高原战士的战斗精神。”话音刚落,中队长急促而洪亮的声音打断了指导员的叙述:“这算啥子嘛,多少高原兵从关外到关内,从战士到干部,都是这样一步步扛过来的,况且,我生于藏区,长在高原,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做些啥。”待呼吸稍缓过来,他又急着说道:“要说奉献,其实最受苦最委屈的是我的兵,他们当兵前没有体验过高原气候,有几个还从遥远的东北平原赶来,你说他们怎么适应嘛。但他们确实在与严寒和伤病顽强对战,有几个老兵还是随我一起过来的,他们大概对此体验最深。”
 
    记者于是怀着期待而热切的心情“慕名而去”,同这里的战士们进行了深入长谈。这每一张坚定朴实的脸,和他们充满故事的叙述,深深扣动了记者内心那最柔弱的弦。限于篇幅,这里只能用寥寥数笔勾勒这群最可爱的人生活战斗的一面,于是,一个个朴实无华的名字跃然纸上,闪动着迷彩的新绿和钢枪的光辉——
 
    黄友荣,少校,现任中队长,四川九寨沟人,1994年入伍,在石渠中队先后任战士、班长、司务长、副指导,期间军事提干,于武警合肥指挥学院进行深造。2007年服役于康定县中队至今。当兵20年来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五次被支队評为优秀士兵,所带二班曾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2005年6月到武警总部参加武警部队第一届党代会,同年7月被武警总部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黄队是高原老战士,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黄老兵”。跟他相处久的人都会无形中感到一种力量,一种正义感,一种震慑力。新兵可能觉得黄队脾气暴躁,火气很大,有时候心里会有埋怨情绪,但跟随黄队七年之久的“胡老兵”告诉记者:“黄队是一个处处为中队着想的人,处久了,就会发现,他极富责任感,而且执行力超强,豁出去为中队建设发展做了很多实事。他也很体恤战士,只是方式方法可能不受理解。比如,训练场上吼得凶骂得凶,但一直跟班跟训,从不间断,还会细心指出战士动作不足之处,亲自做示范,反复纠正。战士退伍时,他总是不辞辛苦跑前跑后,到支队、到县委去争取退伍补助资金,因此中队的退伍补助每年都有保障,而且资金不菲,这些奔波退伍战士们当然不知道。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有着高原气质的老兵,血管里流淌着战争年代的独特个性。一切都为打赢!”
 
    “我第一次看见一个中队长带兵打扫卫生,边指挥边打扫,兵不停他就不停。你说一个中队长都变成了‘兵头将尾’,一干就是七年,这难道不能说明什么吗?”中士于明亮补充说道。
 
    从战士们对黄队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对这个队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中队成了他的家,寸步也不愿意离开,他希望分分秒秒都能见证着中队的建设发展,希望分分秒秒都能够看着战士们——这群可爱的孩子成长变化,甚至休假或探亲时,他宁愿让妻女来中队,也不愿多走出一步。这让岳父岳母不理解,让妻子女儿有压力,但他硬是一个人扛着,一扛女儿都七岁了。
 
    缪吉锋,上尉,现任指导员,四川阆中人,2000年入伍,服役于内江市支队,2005年毕业于武警成都指挥学院,2006年调入支队组织股工作,2008年抽调到甘孜支队组建火炮中队,2009年12月参加雅江县“12•6”群众非法集会事件处置,2011年调入宣传科,2014年正式任命为康定县中队指导员。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指导员却一直坚持自己“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政治教育原则,他会给犯错或失误的战士多些机会,引导他们自己认识并改正错误,并通过委以重任或骨干表扬来增强其自信和能力。
 
    进入他视界的第一个典型现象是“厌训”。因为服役期将满,有一个临退伍老兵便放松自我要求,产生了得过且过的想法,平时也不怎么参训,不说通过模范表率来带新兵,反而带“坏”了新兵。指导员发现此种现象后,马上找来该同志谈心,先谈了老兵对于新兵成长途中传授技能、示范作风、促进和谐的关键性作用,引导他主动找出最近表现的错误面,然后亲自将三个训练效果不太好的新兵交给他,通知道:“你军事技能还不错,以后这三个新兵的倒功就由你负责了!”该同志听后先是一愣,然后精神大为振作,看着这三个有着当年自己影子的新兵,他的斗志又悄然“摔”出来。
 
    进入他视界的第二个典型现象是“厌勤”。因为气候恶劣,勤务又重,战士们身体每天均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正常的生物钟被破坏殆尽,有一个上等兵受不了了,觉得当兵就是站哨毫无出息,开始打起了哨位的主意——每次都要拖哨,站哨时身体变形,哨位上打瞌睡,有时还擅离职守,甚至不听网络查勤员的纠正……指导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先是从其他战士中了解情况,发现该同志本身素质不行,对自己要求还不严,便把他直接从哨位上撤下来,换上一个各方面素质较好的新兵,当着他的面示范上哨、站哨标准动作,然后纹丝不动地站着,头盔、枪、身子浑然一体,甚是威严。该同志目睹全程,心里很是内疚,还听到指导员甩下的一句“重”话:以后你不用站了!这以后,他并非真的不站了,而是主动找指导员认识错误,站哨姿态逐渐端正起来。
 
    正因为指导员的平易近人以诚相待,还能采取多种“小秘诀”来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战士们平时都愿意跟他聊上一段,诉诉离乡之苦、气候之劣、训练之疲、站哨之累,把“苦水”统统往他身上倒,然而一离开马上又精神抖擞,保持饱满激情投入到学习、训练、站哨上。战士们都说,“黄队长是决定中队的晴雨表,而指导员是人工气象控制台”。
 
    中队主官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性格还互补到一块了,中队建设更趋佳境。 
 
    四
 
    前些年,中队党支部深刻认识到,营房修建时间较长,营产营具破烂,已不能适应形势任务、官兵生活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2009年8月以来,在各级首长的关心和支持下,中队官兵上下一心,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正规化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和管理教育会议精神,以“建过硬中队,树关外窗口形象”为总体工作思路,在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狠抓软件配套,严正支部风气,强化官兵作风纪律和素质能力,赶在正规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前列。甘孜支队支队长陈孟才、政委彭涛等党委机关领导十分关注该中队建设,常来考察验收,对中队建设发展给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彭涛同志曾感叹道,康定县中队节节攀高,已成为高原战斗精神的催生基地,成为甘孜支队迎检平台和对外宣传窗口。
 
    中宣部部长(原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武警总部原司令员吴双战、现任司令员王建平、政委许耀元等一大批领导曾先后莅临该中队检查指导,并给予高度评价。中队门柱上的两幅对联——“驻守情歌故里奉康乐,扎根贡嘎山下写忠诚”、“康巴卫士高擎旗帜创辉煌,警营男儿建功雪域当标兵”,凝聚着首长们对中队的殷殷嘱托和更深期望。王建平同志在检验中队硬件建设和战斗力生成时,被哨兵情况处置中过硬的动作、敏捷的身手、顽强的作风深深打动,一个劲地称赞:“好,非常不错!”连说了十多遍。
 
    中士胡贞雄现场见证了这一切。他曾作为训练标兵迎接了两任司令员的参观检查,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与司令员的合照还珍藏在他的士兵日记本里,成为他军旅生涯最为宝贵的记忆。
 
    当记者问他如何练到如此之高的训练水平时,他的思绪马上凝结起来,被高原侵蚀了整整七年的脸露出了淡淡的笑容,“我其实只是众多训练尖子中最为普通的一员,对于中队的训练水平,我想这得益于中队长的率先垂范和整个中队的训练氛围。”他望了望窗外的训练场,以浑厚高亢的嗓音历历道来:“我差不多是和中队长同时到这个中队的,那时他刚从石渠下来,对战士们训练要求很高,标准也很高,可他并不是乱吼乱叫或空指导,而是全天跟训,言传身教,对不标准的动作一遍遍纠正,对不认真的战士一遍遍开导,有着火爆脾气的他在训练场上却显得尤为耐心。最为可贵的是,他每节课都会精心备课,上课时会将参与实战的经验和心得融入到每个动作中,传授给战士们。我想,那时候,战术射击、倒功摔擒、三班四哨等训练内容那么繁重困难,而我们依然激情满怀、依然掌握的很快的原因,跟中队长的实地教学、经验教学分不开。另外,他很善于通过抓班级战斗力,来提高整个的中队战斗力。他把全体班长召集起来,扔下一句话,‘你们班有一个战士不行,你们整个班就不行,就是给中队抹黑、丢脸’!班长们顿时慌了,每张黝黑粗糙的脸上却刻满了必胜的决心和相互比拼的斗劲。这样说比较抽象,举个具体的例子吧。新兵下连时,素质普遍不行,身体素质也跟不上,而班长要求却相当严格。三班有一新兵,性格比较内向,体能严重拖后腿,为不受班长‘挤压’,他下了狠劲,逼着自己每晚‘偷偷’搞俯卧撑,吊单杠。有次做俯卧撑时,撑到最后实在起不来了,青筋暴起,肌肉抽搐,却刚好撞见了班长,他顿时振奋起来,眼珠子直盯着班长,咬紧牙想再挣扎着做一个,不想这一下却没有成功。班长见状,眼里顿时湿了,一声吼来了全班所有战士,一骨碌全趴下在他旁边都做起了俯卧撑,那喊声快把整个班都震垮。那战士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一股不服输的尽头暴露无遗,竟猛起一股劲又连续撑了三十多个,远远打破了上限十个的瓶颈。”
 
    五
 
    李杉,中士,四川南充人,2008年入伍,2011年担任班副,2011年考上后勤学院,2014年回中队任卫生员。在记者问他诸些问题时,他总是莞尔一笑,脸上现出顽固的高原暗斑。好几年的高原生活在李杉脸上烙下了独特的高原印记,经历三年的学院生活后仍是没褪去,没有褪去的还有军事素质和以身作则的原则,现在他还是硬邦邦的六块腹肌,还是自己带头叠被子搞卫生……
 
    他任班副时所带的战士凡日汉介绍,“他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每天总是提前起床扫地、叠被子,那时我们以为他够憨,现在想起来是他用实际行动来做好一名班副应该做的。记得有一天,高原的天烈日难当,转眼间就倾盆暴雨了,这个我们自然习惯了,可问题是中队外墙的化粪池因此堵住了,平时我们都是用钉耙去挖,那个洞也刚好塞进一个钉耙,可当时碰巧就找不到了,一个班的战士就眼睁睁地看着粪液溢出来,有几个战士还作起恶来,这时,只见他一个箭步跑过去,一把拉开袖扣就伸进去掏,那时,我们每个人都……后来呀,他考军官学校,没考上,第二年考上了士官学院,当时别的考上的人都提前休假了,他硬是没开口,一直呆在中队到入学前最后一天,直到迎检前一天晚上,他还在用钢丝球狠劲刷厕所的蹲坑……”现在作为中队文书的凡日汉说着有些眼睛湿润,“三年后,也就是今年,他又回到了我们中队,任卫生员。他说虽然能分到关外去,工资更高些,也能分到市里去,生活条件好些,可康定中队已成为他高原军旅的最初记忆,最初的战友也都在这里。可事实明明是,三年的时间,当年的战友,走的走了,退的退了,就留下我和几个老士官,哪里还有当年的哥们影子。这一回来,他又从普通一兵干起,从不抱怨,也不提要求,甚至在和我选谁站领班员时,他还是选择了站监门哨,站的时候动都不动一下。他说,时间再怎么走,我都是他以前的兵,他都是我的副班长,他就要做好表率。”
 
    凡日汉,下士,河南信阳人,2010年入伍,新兵时因字写得好、工作踏实、学东西快而任文书一职,2012年,身体不太好的他坚持参加骨干集训,会操那几天,气候持续低温,且下了冰雹。最后一项五公里考核时,他跑着跑着突然就吐了血,扑哧一下摔在冰冷坚硬的地上,“那时实在跑不动了,我一直告诫自己,我代表的是中队,不能丢脸!可我再想加把力冲刺一把时,一下子就感觉不对劲了,喉咙里卡住了,很恶心。”说到这时,他有些吞吐,“后来去医院呀,诊断是支气管发炎,使左肺畸形,右肺变异,医生说,这种病呀,经不起折腾,特别是高原气候,可能一辈子都好不了了,而且有90%的几率会恶化成肺结核。在高原呆了那么久,我第一次对自己的生命产生怀疑,我感觉——感觉自己没能坚持下去,很丢人!”
 
    “高原,的确……我想后来肯定是有什么东西让你振作起来了?”记者在等他慢慢抬起头时,盯着他那高原气候独有的浑浊坚定的眼神。
 
    “这不得不提到我当新兵时一老乡战友,他身子弱些,还有点小孩子气,进驻高原时突然的一次发烧导致他小脑萎缩,后来竟恶化成了上半身瘫痪,视力只有2cm,好像,智力也下降了,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他平静地讲到,“就因这个突如其来的病,他家本来蛮宽裕的,还开着家具城,近半年过去了,家里变得空空如也,家具城也倒卖了。我想,那时定然是他最为痛苦的时候,他肯定需要安慰需要守护。可是当我特意请假去医院看他时,他却不认得我了,医生说瘫痪还导致了他的选择性失忆,可能已经忘却了高原上的军旅生活。我不甘心,第二次去时特意穿了一身迷彩,想唤醒他的一些记忆,还最大程度地凑到他眼前,可他只是像孩子一样地痴望着,微弱地说爸爸妈妈带他去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他想看见天。”这以后,凡日汉定期去看望他,给他“灌输”新兵连的记忆,还经常给他家里打电话,希望他们能一起来高原走一遭。一直到现在,他都选择默默地留在中队,继续履文书一职,尽力做些分内的事。家里多次“勒令”他回家休养,他不但借口拒绝,反而更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他或许是真的对高原产生了感情,又或许是在等一个人……
 
    于明亮,中士,四川德阳人,2006年入伍,先后担任通讯员、司务长、炊事班班长,主动要求在工作之余执勤站哨,认真履行哨兵职责,因长期站哨疲劳和高原气候侵蚀,造成腰椎盘突出,严重到连简单的洗菜、端饭动作,他都要“酝酿”很久,“其实嘛,这种病在高原太常见了,特别是勤务中队,那时候每天要在高寒缺氧或烈日曝晒的岗位上笔直站着,战备时还要背枪和防弹衣,一天累计要站六个小时,人员紧缺时甚至十二个小时,腰椎盘突出这玩意也就瞧上我了,腰就再直不起来了。高原勤务部队嘛,因站哨导致肩周炎、腰椎盘突出、腰肌劳损这些疾病太常见了,我上次还看到有战友右肩都塌了下去,那是长期肩枪搞起的。”正在厨房拣菜的于明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并无太大惊讶,高原风霜在他脸上刻下的道道伤痕凸显着他的平静。
 
    他一直很平静,家里催他去内地检查就诊,他一直推脱说勤务太重回不去,直到现在也没回去。2011年因身体原因被迫退下哨兵岗位后,他将全身心放在了炊事工作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兄弟们吃得开心,每次都亲自下厨,亲自督促把饭菜洗干净,他觉得这样才对得住兄弟们,甚至妻子来队也不例外。中队大多是南方战士,他还是会顾及到北方战士的口味,每次吃面的时候必然会准备馒头。后来,我们发现他还经常熬夜研究菜谱,外出时都要争取机会向驻地饭店的厨师学几招,他的一道拿手菜是鱼煮豆腐,可是他从不把筷子伸进鱼碗里,渐渐地他也就成了战士们心目中‘做鱼做的最好却从不吃鱼的于班长了’,这个称号一传就是三年。”在他忙碌之际,记者悄悄采访了炊事班班长任玉琳(中士,2006年入伍,山东青岛人),希望从他口中了解到于明亮身体受损后依然激情有力的原因,“身体好时,他从站哨到帮厨啥子都干;身体差了,他从帮厨到板报啥子都干。他总是说‘多学点不会死,多学门技术多条出路’,有次中队聚餐,他不小心泄露了自己的秘密,‘我身体是搞不动了,但身体搞不动,其他方面总要加强吧,总要有几门精通的手艺吧’!于是,他缺哪样补哪样,当炊事员不会办板报他就补板报,办板报字写不好他就偷偷练字……”
 
    当记者终于抓到机会和于明亮坐下来聊聊时,他说的最多的不是炊事,而是爱情,是关外的妻子,“我欠她太多了,孩子刚出生我就接到任务赶回了中队,后来她一个人在家里熬过来的。有段时间,她家里还逼我和她离婚,她就哭着跟她爸妈评理,劝他们不要毁掉两个人辛苦积淀的感情。每次通电话她总是对我说无论退不退伍、有没有工作,都会理解我,支持我,过平平淡淡的日子。可我明明知道,部队经济收入低,我很难养活她娘俩;部队执勤任务重,我也很难回去看她们一眼……”真情诉说中,是一张依然平静的脸,那直不起的腰,无形中将他衬得很高很高。
 
    中队目标单位的一位老狱警,每次进出监门总是挺直了腰板,往哨兵这边点头憨笑。少有人关心他这样做的动机,却没想到他是很多年前中队的退伍老兵,郭达山上废弃的警戒铁桩成了他曾在此当兵最后的见证。他不愿离开,这里曾负载着他热血青春的全部记忆。
 
    中队围墙内侧的老警犬,在中队呆了七年,战士们亲切地叫她“雅拉”。雅拉在这七年间,很寂寞,因为从来没有犯人越狱等应急事件发生;她又很幸福,因为这里驻扎着她的一届又一届师弟。一届又一届的战士走了,她依然在那里,她的血依然在沸腾……
 
    太多触人心弦的故事,只叹无法一一探寻。中队从主官到战士,一个个卯足了劲,在“强军梦”的探索途中,不断强化“橄榄梦”的自身实践,不仅充实了个人的军旅经历,而且合力将中队推向了“顶呱呱、硬邦邦、响当当”的荣誉高台,以绝对的忠诚、绝对的纯洁和绝对的可靠守护着这片“动”土,有效保证了目标单位的绝对安全,为藏区人民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由此试问:战斗力从何而来?
 
    战斗力关乎中队主官性格,刚烈强硬的作风往往能激发战士们的武德和血性,使得部队无论在盛夏酷暑还是冰山雪原,都能嗷嗷叫。
 
    战斗力源于凝聚力,和谐、纯洁、团结的内部关系往往能将一个中队凝成一股绳,将各自的力量攥成一个铁拳,向共同的目标击发。
 
    战斗力来自强军实践,始终肩负“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使命,达到“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战斗目标,从而在复杂而恶劣的战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手记:
 
    都说藏区最美丽的建筑,一是寺庙,二是警营。徜徉在坐落于群山层叠之间的康定县中队,监墙下一朵盛开的野花、斜谷间一片穿过的白云,不经意间就打动了你。
 
    “情圣”仓央嘉措曾有诗云:“咫尺的高原,到处是佛光圣地,可偏偏有人迷了路。”在这里,我想说,咫尺的高原,到处是橄榄卫士,将一直像树一样屹立,指引你拥抱坚强的身姿。
 
    这些战士,夜以继日、长年累月坚守在酷热抑或冰凉的哨位上,从雪域高原庄严而敦厚的手指尖,读懂了大山旷达而又深沉的胸廓。他们扎根高原,奉献康巴,把满怀情爱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这一片蔚蓝的天空。
 
    临行前,记者感于迷彩情缘,以诗聊做纪念,献给康定故里壮丽的风景和驻扎在雪域高原的英雄战士。
 
    谁,吻我之眸,许我柔情
 
    谁,抚我之面,恕我狂野
 
    我爱你,一笑倾城的丰姿
 
    亦爱你,琵琶半羞的容颜
 
    谁,附诸雪原,不分天地
 
    谁,囿于岗亭,不舍昼夜
 
    我爱你,晴雨不变的风姿
 
    亦爱你,春秋不老的戎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