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专稿 >

大气磅礴贯古今 资政育人建名城-写在<扬州市军事志>出版之际

2013-08-27 16: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网

    盛世修志。

  正当按照习主席强军目标推进军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扬州创建世界名城突飞猛进之际,扬州军分区组织编纂的反映扬州市近2500年军事历史和现状的首部军事全书——《扬州市军事志》正式出版,并被南京军区评为“军事志优秀成果”和“军事志工作先进单位”双重奖。

  扬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军事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亲自主持军事志编撰工作,要求把军事志编纂作为推动扬州经济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实事,作为梳理和弘扬扬州先进军事文化成果的载体,作为向扬州2500周年城庆的一份厚礼。

  《扬州市军事志》较为完整地记述了东周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至今的扬州境内军事、战事和国防建设方方面面。他贯古通今,脉络清晰,详略有致,因果彰明,对浩如烟海的兵事钩沉探微,尤其是对新形势下驻扬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发展的新变化、新成果、新经验进行重点记述,通过文字、图片和表格等形式,描绘一幅全景式、大纵深的军事长卷,展现波澜壮阔的军事斗争画面,汇集永载史册的军事斗争人物,揭示亘古不变的军事斗争规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漫长的扬州军事斗争历史,形成了扬州源远流长的优秀军事文化:古城的残垣断壁,印记着扬州军事文化的沧桑轨迹;古城的地名桥名,传承着扬州军事文化的深刻内涵;古城的遗迹遗址,见证着扬州军事文化的悠久历史;古城的军事新貌,续写着扬州军事文化的光辉篇章。扬州军事文化积淀丰富而独特,核心精髓可概括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国防意识,百折不挠、奋勇争先的优良品质。

  扬州位于江苏中部,南枕长江、北负淮水,东为海防后方,西是南京屏障,中扼京杭大运河。历史上的扬州,因运河而经济繁盛,因交通枢纽和经济繁盛而成兵家必争之地,更因战事而几度洗礼、几度磨砺。

  自周敬王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江淮、屯兵习武始,历代扬州军事活动风起云涌,绵延不断。公元前485年,吴国舟师经邗沟北上山东半岛,与齐国舟师进行中国军史上首次海战。汉代,广陵(今扬州)人章河率扬州刺史部所辖六郡农民起义军攻略49县、张婴率起义军万余人纵横于扬、徐二州间达10余年。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城邑荒芜,故有芜城之名。唐代,反隋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子通攻占江都(今扬州),建都称帝。宋末,元兵进犯扬州,李庭芝、姜才率部坚守孤城,多次拒降,不屈就义,扬州后人为他们建“双忠祠”。元代,张士诚大败元军,两次怒斩招降来使,在高邮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周。清代,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扬州孤军抗清十日,使扬州成为全国第一座抵抗清军的城市,视死如归,名垂青史。郑成功抗清夺占瓜洲,是扬州军事史上璀璨的一页。晚清时期,扬州人民掀起两次反英法教会斗争,成为江苏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前奏。

  抗日战争时期,扬州党政军民搭建了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的跳板,构筑了苏北抗战的桥头阵地,创建了江高宝地区和仪扬地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扬州既是苏中战役的重要战场,在中国军史上增添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成功范例,又是渡江战役的前哨阵地,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

  新的历史时期,扬州驻军在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同时,按照保卫扬州、建设扬州、宣传扬州的思路,积极投身扬州经济社会建设,创造了全国推广的国防教育“三进”经验等许多做法,涌现出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的柳堡“二妹子”民兵班、全国十大“情系国防好家庭”荣誉称号的陈巧云家庭等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目前,扬州已与9个国家10多个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连续六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扬州,可谓是“诗画瘦西湖,人文数扬州;天下宜居地,世人热游城。”

  曾经的扬州,既有衰败没落,也有兴盛辉煌;既有扬州学派、“扬州八怪”,也有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扬州任官等佳话故事。

  现在的扬州,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正向创建世界名城而努力。一部《扬州市军事志》,既为研究扬州军事文化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也为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材。我们坚信,扬州军民一定能携手团结奋进,奋力拼搏,“把扬州建设成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文/江苏省扬州军分区副司令员 李鸾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