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中国”中法诗会在巴黎举行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5日 第 02 版)
本报巴黎5月4日电 (记者尚凯元)塞纳河畔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内,奏响中法诗歌的美妙交响。旅居法国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用阿拉伯语诵读着中国诗人赵丽宏的诗作《重叠》,在诵读人饱含沧桑的声音中,观众品味着诗歌所描绘的梦境。
日前,“诗歌的邂逅——‘话中国’中法诗会暨‘国际中文日’主题活动”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活动旨在通过诗歌对话,促进中法文化相互理解,为两国文明互鉴注入活力。
法国作家、出版家索尼娅·布雷斯勒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熟读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她表示,赵丽宏的诗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精神可以穿越古今。
诗会上,法国音乐家马修·乐高珂用钢琴与大提琴为不同的诗作即兴配乐,旋律时而深沉、时而轻盈。他事先研读了每首诗,并记录下代表情绪的关键词。“在欧洲,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有着悠久传统,例如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就曾为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写下十四行诗作为注解。”乐高珂为本次诗会演奏的配乐呈现出西方古典音乐风格,他说,“西方音乐同样能承载中文诗歌的情感。”
在中国文化中,诗不仅与“歌”密不可分,也与“画”相融相生。诗会上,法国画家苏菲·特德斯基用法语深情朗诵了多首诗歌,“诗歌和绘画是相通的。每幅画,我都要起一个像‘诗’一样的名字,这个名字就像钥匙一样,开启观者对这幅画的理解。”
“诗歌能够打破心与心的界限,是一种共同的语言。”看到观众的沉浸与共鸣,赵丽宏发出感叹。
“中文与法文的发音、节奏不同,带来了不同层次的情感体验。”巴黎西岱大学中文系学生沙婉对记者说,“虽然我还不能理解每一个汉字,但朗诵者的情感已穿透语言,深深打动了我。”
本次活动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王萌说:“中法两国都有着深厚而悠久的诗歌文化和文学传统。从李白、杜甫到法国大作家雨果、诗人波德莱尔,诗人们用文字书写时代,用诗意架起沟通桥梁。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学盛会,更是一次心灵的相遇,一次文明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