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预制菜之困,在“透明”二字(社会杂谈)
乔 彩《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29日 第 05 版)
近期,预制菜被推上风口浪尖,引发广泛争议。它到底安不安全?商家使用预制菜是否应主动告知?如何让消费者吃得安心?厘清这些问题,才能消除公众疑虑,守住舌尖上的信任。
首先要明确,我们不必对预制菜“一刀切”地否定。去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已明确规定,预制菜中不允许添加防腐剂。事实上,通过现代食品工业的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处理技术,预制菜已经没有必要使用防腐剂来延长保质期。从规范生产的角度看,符合标准的预制菜在安全性上是有保障的,消费者可放心食用。
然而,食品安全只是底线,消费者权益才是更高层次的追求。预制菜在口感、风味和营养保留方面确实与传统现制菜肴存在差异。目前争议的一个焦点在于,许多消费者支付了不低的价格,期待的是厨师现场烹制的新鲜菜肴,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到仅经过简单复热的预制产品。尽管《通知》已明确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但目前这一要求仍停留在倡导层面,并非强制,其落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家的自律。现实中,出于对顾客接受度的顾虑,许多餐饮企业往往选择“隐性使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既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此次争议中还凸显出一个关键认知差异:公众对预制菜的普遍理解,与国家标准中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通知》明确,预制菜是指以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并特别指出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范畴。然而对消费者而言,即便是由中央厨房当日配送、门店加工的半成品,其体验也与预期中“现炒现卖”的锅气感相去甚远。这种定义与感知的错位,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不信任。
要破解预制菜困局,加快建立完善的制度与标准体系固然是当务之急,但更要以“透明”让消费者吃得明明白白,同时倒逼企业提升预制菜品质。
据悉,国务院食安办已牵头多部门加速推进国家标准的制定,并强化明示制度推广,以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标准制定应兼顾食品安全底线与质量分级,建议构建“强制标识+分级指引”的监管框架,依据加工深度、保质期等指标实施科学分类,推动产业走向规范化和高品质发展。
企业也应主动履行告知义务,建立透明的信息公示制度。可根据菜品加工方式,清晰标注“现制现售”“现场烹饪”“加热即食”等类别,并基于真实成本合理定价,甚至可将标准化带来的品质稳定作为卖点,转化为品牌竞争力。同时,应完善供应链管理,建立从原料到终端的全流程质控体系,夯实产品品质基础。
预制菜争议的背后,是人们对生活品质和消费权益的更高期待。我们既要看到预制菜在提升效率、稳定口味、降低成本方面的价值,也必须重视消费者对透明与诚信的诉求。唯有构建公开、互信的餐饮环境,才能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推动预制菜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