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要闻 > 热点 >

首次!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月背软着陆

2019-01-04 07: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首次!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月背软着陆
首张!近距离拍摄了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

  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降落过程(示意图)。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本报北京1月3日电  (记者冯华、刘诗瑶)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月3日10时26分,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 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10时15分,科技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指令,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7500N变推力发动机开机,逐步将探测器的速度从相对月球1.7公里每秒降到零。在6—8公里处,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不断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处开始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选定相对平坦的区域后,开始缓速垂直下降。约690秒后,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落月过程中,降落相机拍摄了多张着陆区域影像图。
 
  落月后,在地面控制下,通过“鹊桥”中继星的中继通信链路,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11时40分,着陆器监视C相机获取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图中展示了巡视器即将驶离着陆器、驶向月背的方向。
 
  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共配置包括2台国际合作载荷在内的8台有效载荷。其中着陆器上安装了地形地貌相机、降落相机、低频射电频谱仪、与德国合作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等4台载荷;巡视器上安装了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和与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测仪。
 
  科学家认为,月球背面比正面更为古老,且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在此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为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提供可能,也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相关报道见第十、十一版)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4日   01 版)
 
嫦娥四号飞行约40万公里后,用时约690秒平稳着陆
 
翩然落月背 再赴广寒约
 
本报记者 冯 华
  这一刻,注定要在人类的太空探索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3日,飞行约40万公里之后,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降落于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嫦娥四号原来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三号成功后备份转正份,那么第二次着陆要选择哪里?我们认为应该赋予四号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多功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射到月球的探测器和轨道器已经有100多个,但都是对月球正面的探测,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月球探测器能够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因此,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嫦娥四号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总体方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解释了嫦娥四号任务的由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说,嫦娥四号任务实际上是“两器一星”,包括了着陆器、巡视器和“鹊桥”中继星,其中先期发射的中继星就是为了实现对地、对月的中继通信,而巡视器更多地被人们称为“月球车”。
 
  月背任务克三难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总有一面背对着地球,这一面被称为月球背面。正因为背对地球,要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探测器与地球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难题。此外,月球背面并不像正面那样平坦,着陆区的选择及精准着陆也是难题。
 
  在两位总设计师看来,嫦娥四号任务的技术难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是地月L2点轨道的精确设计与控制,要使中继星稳定运行在L2点的轨道上。
 
  其次是地月L2点远距离的数据中继。“选择L2点有很多好处,但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距离月球7.9万公里、距离地球4万公里,遥远的距离让信号衰减的问题更棘手。地月之间通信、探测器的状态控制等,都要靠中继星来保障,还要考虑到通信时间、测控时间的延迟,因此,中继星的精准可靠至关重要。”孙泽洲解释说。
 
  第三是复杂地形的安全着陆。吴伟仁打了个比方:“月球正面就相当于我国的大平原,地势平坦;但背面就有点像我国的西南山区,到处都是高山和撞击坑,月背可供选择的着陆区范围只有正面的1/8。嫦娥三号着陆时可供选择的区域范围长约300公里、宽约90公里,而嫦娥四号只能在有限的相对大的撞击坑里寻找相对平坦的位置作为着陆区,选择范围长宽各十几公里。此外,嫦娥三号当时是斜着降落的,嫦娥四号如果也是斜着下来就要撞山了。在复杂的地形下,嫦娥四号要近乎垂直降落,着陆时间短、航程短,风险确实比较大。”
 
  精准落月有妙招
 
  孙泽洲介绍,此次嫦娥四号的落月可以说是“正中靶心”,嫦娥四号全自主动力下降,通过惯性导航及与月面相对测量导航,按照既定制导率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与嫦娥三号相似,嫦娥四号探测器也经历了点火准备、主减速段、快速调整段、接近段、悬停段、避障段以及缓速下降段等动力下降过程,实现从距离月面15公里高度安全下降至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全过程用时约690秒。不同之处在于,嫦娥四号在15公里到8公里高度为倾斜下降,8公里之后就改为垂直向下,引入相对于月面的测量导航。孙泽洲解释:“这样就可以克服着陆区周边地形起伏的问题。”
 
  为了增加着陆的安全性,嫦娥四号探测器会通过接力避障的方式。下降至2公里左右,探测器会做一次光学的初避障,主要识别大障碍。下降至100米左右,探测器会做一个悬停,利用激光敏感器实现精避障,识别0.2米障碍、坡度等,通过地形的最优识别方法找到安全区域降落。嫦娥四号的自主能力有很大提升,“如果找不到安全区域,嫦娥四号会选择相对次优的区域,还可以做水平机动调整。”
 
  着陆地点费思量
 
  嫦娥四号的首选着陆地点,是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部的冯·卡门撞击坑。为什么选择这里?
 
  孙泽洲解释说,月面不同纬度所面临的热控和能源设计是相互约束、相对矛盾的。如果降落到低纬度地区,光照条件好、能源获得充足,但对于热控是巨大的挑战;如果降落在高纬度地区,热控压力大大减少,但太阳能获取又受到影响。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嫦娥三号按照中高纬度降落来进行设计,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的纬度也确定在40度—50度的范围内。
 
  此外,探测器与中继星L2点的通信问题也是考虑因素之一。“如果探测器仰角太低,势必更容易受到周围山地的影响。我们希望探测器能够高仰角对中继星通信,这样一来,经度也大致确定了,大的区域范围就出现了。同时还要选择相对大一些、平坦一些的撞击坑,就确定了艾特肯盆地。”
 
  艾特肯盆地是目前发现的太阳系固体天体中最大最深的盆地,直径大约2500公里,深度约12公里,90%的面积都分布在月球背面。“盆地确定后,还要筛选出有特点的撞击坑作为着陆地点。同时考虑到备份窗口的问题,选择的着陆点附近要有相邻的、条件合适的撞击坑。如果头一天的发射窗口没能如期发射,要在第二天发射,那么就要选择相邻经度13度左右的撞击坑作为备选着陆区。”孙泽洲表示,综合上述因素,最终确定冯·卡门和克雷地安撞击坑分别作为主选择和备份着陆区。
 
  落月成功后,孙泽洲表示,整个过程完全按照预想进行,着陆非常平稳,并且着陆位置就是最初设定的理想着陆点。
 
  技术创新多亮点
 
  嫦娥四号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现了“七大创新”: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突破月球背面复杂地形地貌识别、高精度自主着陆控制与自主避障等技术;突破高增益可展开天线、地月拉格朗日L2点中继轨道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强背景噪声环境下空间低频电场信号提取、空间低频电磁波高灵敏度接收等技术;突破运载火箭多窗口、窄宽度轨道设计,组合导航滤波优化,氢氧动力系统加注后推迟24小时发射等关键技术;突破星载激光角反射器研制,国际首次开展超地月距离的反射式激光测距试验;突破宽温变与高真空条件下的月表微型生态圈构造技术;首次开展国际载荷搭载和联合探测,完成月球中子及辐射剂量、中性原子分布等科学探测。
 
  此外,嫦娥四号在技术上也进行了创新。
 
  在轨道设计上,嫦娥四号更为精细化。“与嫦娥三号相比,嫦娥四号着陆时可选择的面积有限,因此必须提高着陆精度。直接手段就是精细化轨道设计,能够实现不同日期、不同窗口发射,都会定时定点着陆在预想着陆区。”孙泽洲说。
 
  在着陆段的制导导航与控制方面,孙泽洲介绍,因为嫦娥四号的航迹中要经过很多撞击坑、环形山等,因此对动力下降过程的策略和各个分段的控制目标都进行了调整,提高了敏感器的性能。同时在测控通信方面做了技术调整,既要适应对地球的测控通信,在着陆过程和工作中还要和中继星通信,解调技术由原来的模拟解调变为数字解调。
 
  最关键的是自主能力的提升。在动力下降过程中,原有的控制系统故障预案变成自主实现;在月面工作期间,可以自主休眠、自主唤醒,唤醒后也可以自主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科学研究开新篇
 
  嫦娥四号软着陆之后开展的科学探测,也将创造多个首次。
 
  吴伟仁表示,嫦娥四号的成功落月,表明我们具备了全月球到达的能力,基本上可以到达月球任何一个地点。在科学任务方面,嫦娥四号将进行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分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吴伟仁解释说:“着陆器、巡视器将会考察着陆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我们会得到第一张月球地下的剖面图,还会探测着陆地区的物质成分、月壤组成等。与此同时,还将测出月球背面的准确温度。”
 
  据介绍,月球分为克里普岩地体、斜长高地岩地体、艾特肯盆地地体,只有艾特肯盆地地体没有被近距离巡视探测,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而且月球背面的岩石更加古老,如果能够获取其物质成分信息,将有助于科学家了解月球的化学成分演化过程。
 
  此外,在月球背面开展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也备受关注。“月球背面可以屏蔽电磁干扰,能够填补在地球和其他地方无法开展的100KHz—1MHz射电天文观测空白,有可能观察到40亿年前宇宙早期爆炸的暗黑地区的无线电波,将在行星际激波、日冕物质抛射和高能电子束产生机理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孙泽洲说。
 
  深空探测不停步
 
  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再到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嫦娥四号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月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对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乃至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吴伟仁表示,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争取在2020年跻身航天强国行列、2030年进入世界航天强国前列。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还将实施两次采样返回任务,分别命名为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任务,将首次采用无人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方式实现月面自主采样返回。
 
  据了解,我国未来还将进行一系列深空探测工程重大任务,浩瀚宇宙,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4日   10 版)
 
日夜交替,汇聚梦想不息的动力
 
 
余建斌
  每个环节的顺利实现,都体现出科技实力和创新底气,以及将科学梦想一步步转化为现实的执着
 
     
 
  在距离地球40万公里之遥,人类视线遥不可及的月球背面,一个小小的探测器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又震撼无比的地外天体登陆,成就了人类又一个梦想的“落地”。
 
  1月3日上午,嫦娥四号探测器翩然落月,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这是嫦娥四号落月任务具有决定性的一步,为着陆器和巡视器对月面的巡视勘察开了一个好头。随后,着陆器与巡视器顺利分离,“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人类探测器的第一道印迹。接下来的考验,仍然会像月球上昼夜几百摄氏度的温差和漫长的月夜那样严酷,但稳稳站到了月球古老的撞击坑中,已经给了地球上为嫦娥四号保驾护航的人们足够的信心。“家里来人了”,让月球另一侧的月球车“玉兔”少了孤单,多了温暖。
 
  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和探索,是嫦娥四号的无形牵引。尽管人类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登上月球,但对月球的了解仍然浅显,抵达月球背面实地探究的科学价值依然极其突出和独特,是全世界科学家长久以来的向往。不像对着地球的那一面受到各种无线电干扰,月球背面“风清月朗”,拥有绝佳的天文观测和宇宙信号接收环境,能为未来对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期”的探索打下基础。嫦娥四号的着陆区——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被认为是太阳系内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保存了原始月壳的岩石,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可获取月球乃至地球早期演化历史的新认识。
 
  科学探索往往又是富有挑战的探险之旅。即使有嫦娥三号落月的成功经验,嫦娥四号的月背着陆仍然面对前所未有的高难度、高风险。由于自转周期的缘故,月球永远只是同一面对着地球。飞临月球背面的人类探测器因此无法直接与地球通信,要想成功降落月背,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此前已有环绕探测器飞越月球背面,但实地探测仍是空白。面对重重困难,中国的探月人大胆创新、努力攻关,每个环节的顺利实现,都体现出科技实力和创新底气,以及将科学梦想一步步转化为现实的执着。
 
  在浩瀚的宇宙中,嫦娥四号降落在行星邻近的卫星,或许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人类航天史上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一小步,也是中国航天人追梦的标注。四五十年间,从第一颗卫星上天到拥有了30多颗星组成的卫星导航系统,从飞出大气层到航天员能够在太空驻留30天,从在地球轨道建造科学实验室到可以将探测器送到月球,时间的标尺丈量出一个又一个梦想,仿佛瞬息即达,但这向上的每一步,汇聚了多少人日夜不息的脚步,蕴含了多少个日夜交替的酸甜苦辣,这大概就是让梦想升腾起来的强大动力。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4日   10 版)
 
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巡视器顺利分离
  本报北京1月3日电  (记者冯华)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已于1月3日夜里顺利分离,“玉兔二号”巡视器驶抵月球表面。着陆器上监视相机拍摄了“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第一道痕迹的身影(上图)。1月3日15时07分,科技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鹊桥”中继星向嫦娥四号探测器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22时22分,巡视器踏上月球表面。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4日   10 版)
 
嫦娥袖里揣了哪些宝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佳木斯深空站。
  吕炳宏 骆 成摄影报道

 
本报记者 刘诗瑶
  嫦娥四号搭载了各式各样、功能各异的有效载荷,将为人类科学研究和空间探测发挥重要作用。嫦娥四号任务有效载荷总体指挥徐欣锋介绍,科学载荷主要分布于“两器一星”中——着陆器、巡视器、中继星,共分两次发射。围绕一些主要科学载荷,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低频射电频谱仪和探测仪
 
  探测地球外天体发出的电磁信号
 
  “由于屏蔽作用,在地面上无法开展低频射电的观测。而月球背面的磁环境非常干净,到月球背面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邹永廖说。
 
  一直以来,天体发出的低频电磁波信号被地球电离层遮挡,无法抵达地球地面,形成一个“被遮挡的窗口”。因此,在此次嫦娥四号任务中,搭载了中方自己研制的低频射电频谱仪,安装在着陆器上,中国、荷兰合作的低频射电探测仪,安装在中继星上。
 
  中国—荷兰国际合作有效载荷低频射电探测仪中方首席专家平劲松研究员介绍,两种载荷的区别在于中方的频谱仪看不到地球,而中国—荷兰合作的探测仪能看到地球。这使得中方频谱仪受地球信号干扰更小,而中国—荷兰合作的探测仪能够探测地球两极的射电爆发。
 
  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
 
  中、德合作有效载荷,国际首次测量月球表面粒子基本辐射情况
 
  对于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的测量在国际上属于首次,这是中国、德国合作的有效载荷,中方首席专家张珅毅研究员介绍,该载荷安装在着陆器上,核心目标是测量月球表面粒子基本辐射情况和危害程度。
 
  张珅毅告诉记者:“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因此深空中宇宙粒子时时刻刻会打在月球表面。如果航天器在月球上登陆,会受到粒子的损伤和影响。那么载人登月之前,进行辐射环境的测量和辐射风险度的评估,能够为月球的开发和载人登月做好前期准备。”
 
  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的另一个附加功能是进行水资源的信息获取。张珅毅表示,这个载荷具有中子测量的功能,因而能够推断行星表面或者内部是否含有氢资源。此外,该载荷还可以对日地间太阳风暴粒子加速和传播机制进行研究,也能测量月球表面的氧化铁含量,分析月球形成和演化过程。
 
  中性原子探测仪
 
  中、瑞合作有效载荷,国际首次在月表开展中性原子探测,用于研究太阳风和月表相互作用
 
  中性原子探测仪,将主要对月表的中性原子进行测量,这是中国、瑞典合作的有效载荷,安装在巡视器上。
 
  为什么要测量月表中性原子?中方首席专家张爱兵研究员解释说,这主要为了研究太阳风与月表的微观相互作用、月表溅射在月球逃逸层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太阳风为带电粒子,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和全球磁场,粒子会直接打到月表,部分会被月表反射并变成中性原子,同时太阳风离子打在月表也会将月表物质成分溅射出来形成中性原子。这台载荷会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上以及不同的地方获取太阳风与月表相互作用的不同结果。
 
  张爱兵表示,研究太阳风和月表相互作用,可以根据研究结果和其他行星进行类比,以此研究太阳风和其他类似星体的相互作用,为后续科学研究提供数据。
 
  全景相机
 
  拍摄月球地形地貌,分辨率与人眼相当
 
  全景相机载荷主任设计师杨建峰介绍,嫦娥四号上搭载的全景相机与嫦娥三号上搭载的全景相机是“双胞胎”,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同时研制生产。
 
  杨建峰说,全景相机放在巡视器的桅杆上,主要发挥照相导航的作用。相机离月面大概1.5米,可以以桅杆为中心旋转将地形地貌拍摄清楚。相机分为黑白和彩色两种模式,分辨率和人眼相当。此外,全景相机对光谱仪和雷达的测量对象也有指导作用。
 
  地形地貌相机
 
  可对周围进行360度成像
 
  该载荷主任设计师钟杰介绍,地形地貌相机由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这台载荷安装在着陆器的云台上,受云台控制,展开后将对周围进行360度成像,获取着陆器周围的光学图像,用于月球地形地貌的科学考察。
 
  与此同时,地形地貌相机还负责监视巡视器围绕着陆器的运动过程,当月球表面温度较高时采取闭储状态。
 
  测月雷达
 
  对岩石、分层、熔岩等目标进行探测
 
  测月雷达载荷主任设计师周斌介绍,该载荷由中科院电子所研制,与嫦娥三号搭载的测月雷达没有差别,但却是重新生产的产品。
 
  据介绍,测月雷达的工作原理为向地下发射微波信号,在碰到不连续平面时发生反射,根据接收的信号可以对岩石、分层、熔岩等目标进行探测。该载荷安装在月球车上,可以随着月球车的轨迹形成月球介质剖面,通过数据还可以分析月壤厚度、月壤下是否有岩石空洞、月壤下岩石间的分界面、浅层岩石结构等。
 
  红外成像光谱仪
 
  能看到月面0.1米分辨率的月表矿物特征
 
  红外成像光谱仪载荷副主任设计师徐睿介绍,该载荷由上海技物所研制生产。红外光谱仪与相机有所不同,光谱仪是将颜色更加细分之后对每个很窄的带宽颜色进行成像,因而观测的尺度更加微观,可以看到月面0.1米分辨率的月表矿物特征,同时,还能够在红外波段对目标的光谱成分进行有效探测。
 
  徐睿告诉记者,红外光谱仪是唯一一台器上可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的设备。使用该载荷,利用太阳的被动光源获取太阳光照下的反射光谱,可识别已获取光谱与何种物质匹配。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4日   11 版)
 
“嫦娥”话嫦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嫦娥四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兼副总师张玉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着陆器测试指挥岗齐天乐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室保障组组长张滢

本报记者 冯 华
  因为嫦娥与月亮的美丽传说,探月工程也被称为“嫦娥工程”。中国探月的每一次突破、每一步跨越,都凝结了上百家单位和几万名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这其中也有不少女性科研人员,她们与嫦娥四号有着怎样的故事?
 
  ——编 者 
 
       
 
  每每看月亮,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四妹”比“三姐”更加勇敢无畏,也更加智慧强壮,相信能更好完成任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 
 
  也许是倾注了太多心血的缘故,很多探月人都把嫦娥系列比作自己的孩子,会亲切地开玩笑:“我已经有4个女儿了!”张熇也是如此,见证了嫦娥一号奔月,亲身参与嫦娥三号诞生的每一道环节,又成为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的执行总监,对于“三姐”“四妹”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
 
  “嫦娥四号要在月球背面着陆,对于月背的地形、微波散射系数等都不太清楚,技术挑战很大。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比如说月球背面的土和正面硬度一样吗?会不会一着陆就陷下去?”张熇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嫦娥四号的科研人员只能依靠自己。
 
  难度很大,难题很多,都摆在张熇和同事面前。“干型号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但是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最终都会把它解决掉。”作为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的执行总监,张熇的工作千头万绪,但20多年的研发经历让她在爽朗的性格之外更增加了一丝沉稳的气质。
 
  作为一名女性工程师,张熇有时会被追问:女性做航天,靠谱吗?
 
  “女性做航天没有什么劣势,除了扛箱子的力气活不好干,其他的都能干!嫦娥队伍里的女同志责任心都很强,非常细心,这其实是优势。”张熇说,航天研发需要攻关和创新,但同时必须关注细节。
 
  现在,张熇最爱看的是月亮,“看到月亮,就有不一样的感觉。”
 
  (万 珂摄) 
 
  指标10公里,希望它走得远一些
 
  祝愿美丽的月球车在月背行走无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嫦娥四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兼副总师张玉花
 
  “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玉兔’站在荒芜的月球上,照片特别美,比什么都美!”聊起最爱的月球车,张玉花变得格外感性。
 
  在月球车的研制中,张玉花所在的八院负责5个分系统的研发,任务艰巨。嫦娥四号的月球车与三号相比,有哪些不同?
 
  张玉花说,重量、体积大小等都是一样的。此次在有效载荷方面有所调整。“外形非常漂亮,展开后就像一只天鹅。”此时的张玉花,就像一位不吝于夸赞自家孩子的母亲一样。
 
  为了模拟月球的环境,他们从吉林找到火山岩并就地粉碎,拉回上海做实验。“因为月尘粒径非常小,最开始做实验都要穿着雨鞋、披着雨披。还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试验、测试,制定了多种措施和近百种应急预案。”其间艰辛难以言表,张玉花说,在这一过程中也碰到挫折,经历过归零,但是“苦以后,会觉得甜更甜”。
 
  嫦娥三号月球车“玉兔”号在月球遇到故障、不再移动时,张玉花跟同事们想尽各种办法。这次的四号月球车在三号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张玉花更有信心,“指标是10公里,希望它走得远一些!”
 
  (万 珂摄) 
 
  独特的浪漫,发射场里度过蜜月
 
  祝愿嫦娥四号圆满完成所有任务,探测更多可能。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着陆器测试指挥岗齐天乐 
 
  “大家都打趣我们,说我们新婚之夜的主要工作就是打点行装。”29岁的齐天乐笑着讲述自己和嫦娥四号的故事。这个美丽文静的女孩子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试验队的一员,9月9日举行完婚礼,第二天一大早就坐早班机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下午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状态中。
 
  幸运的是,丈夫马千里也是试验队的成员,小两口在发射场一起度过了难忘的90天。
 
  “其他同事都是9日进场的,领导特批我们两个晚一天进场。”齐天乐说,发射场工作节奏紧张,缺席一天就会耽误整个试验队的工作节奏,所以办完婚礼第一时间就赶了过来。
 
  齐天乐虽然年轻,工作岗位的名字听起来却很“威风”——着陆器测试指挥。“着陆器共有200多台设备,在发射场就要把这些单机的设备做一个总装、集成和测试。在测试方面有十几个岗位,要由指挥根据总体设计来统筹、主导。”齐天乐说。
 
  这时,旁边的同事插话说:“试验队一共4个指挥,天乐的爱人也是指挥,负责巡视器的测试指挥。”原来,齐天乐与丈夫在试验队里都是综合测试岗位,一个负责测控数传测试,一个负责电源测试。由于工作内容相近,一起探讨技术问题、一起编写文件占据了他们本来就不多的独处时间,也成了他们独特的浪漫方式。
 
  “驻沟”是常态,长时间与家人分别
 
  衷心希望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为国增光、为国增彩。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室保障组组长张滢 
 
  “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之后嫦娥二号、三号、四号相继发射,我在不同的岗位锻炼,‘嫦娥’也越来越美丽。”尽管才33岁,张滢已经是中心气象系统第一位女性装备工程师、第一位驻沟的女性气象保障组组长。
 
  何谓驻沟?原来,发射场区地处距西昌市区60多公里的大凉山深处,外出叫“进城”,回来叫“进沟”。2018年,她在沟里工作超过200天,8岁大的孩子则由老人在西昌带着。
 
  气象保障对航天发射至关重要。张滢有两本厚厚的笔记本,其中记录着她到气象室工作以来所有与设备相关的原理、故障及处置方法,小到配置文件的编写,大到卫星通信小站发射器的更换,细致入微。条件艰苦,但张滢处处冲在前。2018年,她带队到大凉山深处放置气象雷达观测设备,途中要翻过一人高的梯田,得拽着草手脚并用爬上去。“下来时我背着经纬仪一脚踏空,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下去了。”
 
  张滢的爱人也在发射场工作,一家人分分离离是常态。这样的家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还有很多。“选择了就不会后悔。我就像一个水滴,融入航天的江河湖海才不会干涸。”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4日   11 版)
 
嫦娥四号月球车命名
 
玉兔探“玉兔”
 
  本报北京1月3日电  (记者冯华)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结果于今天揭晓,月球车命名为“玉兔二号”。
 
  据介绍,为使承担月球背面巡视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名称充分体现广大群众的意愿,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共同组织了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在提交名称的22天里,共收到广大民众提交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的名称42945个,在合并整理重复的提名后,最后确认有效名称为14847个。
 
  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中,广大参与者查阅资料,引经据典,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喜爱和传承,如后羿、吴刚、金蟾、玉蟾等。很多群众参与征名活动提交的名称,还体现了中国探月“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的理念和追求。有的提名揽月、梦想号、追梦号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祝福和期望。
 
  更多群众对“玉兔”一往情深,建议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应该使用“玉兔二号”,这反映了中国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的文化渊源,与嫦娥三号“玉兔号”、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号”一脉相承,既容易为广大群众接受,又便于记忆和传播。同时,玉兔善良、纯洁、敏捷的形象与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反映了我国和平利用太空的立场。
 
  为提高征名的质量,主办单位成立了由航天科技方面专家、高校语言文化名人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由评委筛选后推荐了153个名称进行入围初审,再经过初审评审选出 “逐梦、光明、玉兔二号、探索、征途、精灵、无畏、望舒、行者、金兔”10个入围名称,由广大群众对入围名称进行网络投票。在网络投票的基础上,评委进行了终审评审。评委投票与公众投票结果加权计算排序,“玉兔二号”最终以最高分入选。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4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