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小家账本折射大国变迁(改革开放40年)

2018-05-26 08: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家账本折射大国变迁(改革开放40年)

  图为马连发和妻子王路珑将40年来记的14本家庭账本,以及粮票、液化气证、粮油供应证、副食品证等“老物件”摊在茶几上。从一本本发黄的账本中,可以感受到这个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领悟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百姓生活的巨大变迁。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从自行车到小汽车,是马连发、王路珑一家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的见证。千千万万普通家庭,在改革开放中也有着同样的获得感。
  王路珑展示1983年买的第一辆凤凰自行车发票。
  (来源:青报网)

  王路珑(右)在介绍儿子刚换的新汽车。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马连发向记者展示一本本家庭账本。
  (来源:《青岛早报》)

  马连发保存的购买衬衫凭证。
  (来源:《青岛早报》)

  马连发保存的1995年9月29日花费2400元装电话的收款凭证。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改革开放40年来,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商品越来越丰富,这些年流行起来的网上购物越发方便生活。图为马连发手持收据介绍1987年花160元购买的“百乐”牌手风琴。妻子在一旁试奏刚从淘宝网花1860元购买的“鹦鹉”手风琴。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合肥路街道居民马连发,把40年来记的14本家庭账本以及粮票、液化气证、粮油供应证、副食品证等“老物件”摊在茶几上,展示给记者,回忆从苦到甜的生活,感慨不已。
 
  马连发今年68岁,1977年和妻子王路珑结婚。次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他也恰巧开始记家庭账本,大小收支几乎一笔不落。家境越来越殷实、消费品数量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从一本本发黄的账本中,可以感受到这个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折射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民生活的巨大变迁。
 
  账本里,清楚地记录着家庭的每一笔收入、支出,详细记录着消费的物品、时间、价格等。
 
  “这是1983年买第一辆凤凰自行车的发票,花了194.9元。这是我们家的第一个‘大件’,印象特别深刻。”马连发回忆说,那时工资才46.18元,买一辆车顶好几个月的工资,还需要凭票购买。这张是1986年买的第二辆自行车的发票,那时候不要票了,但需要排队,排上才能买到。你看,到了1990年就买上变速自行车了。到了2008年换成夏普自行车,那时工资就有2000多,买车只要330元了,你看看变化有多大。”
 
  随着马连发夫妻两人工资收入的逐渐提高,账本上显示的家庭收支结余逐渐增多,家庭购买物品也更加丰富,消费层次也在不断升级。从1978年至1988年,马连发家“高档”的大件依然寥寥无几,仅有两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一台“三洋”录音机、一台“百乐”手风琴、一块手表、一座石英钟、一台电冰箱。
 
  改革开放之初,老马家生活条件还很艰苦,住的是职工宿舍,婚礼还是在办公室里举办的。到了1995年左右房改,马连发一家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加上平时注重节俭,马连发一家又买上了商品房,还攒下了12多万元的积蓄。从头十个年头的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到后来的电冰箱、小汽车、商品房,一步一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底越来越殷实,生活也越来越富足。这些账目都详细记载在账本中。
 
  现在,马连发夫妻除了接送孙辈上学,还自愿参加了合肥路街道“星火”百姓宣讲团,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诉人们:“这就是我们家在改革开放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据新华社青岛电 记者苏万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5月26日   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