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青海格尔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2025-09-14 14:04 来源:综合

像小辣椒一样的鲜红枸杞,一颗颗密密麻麻地挂在枝头,颗粒鲜嫩饱满,令人垂涎欲滴。随手采摘一颗放在嘴里,一股甘甜的汁液流入口中,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鲜嫩的果肉入口即化,口感极佳……

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曾经荒芜的戈壁沙漠如今早已经成为农文旅名胜目的地。

798999d49baed18e450f300fb965201e.jpg

像小辣椒一样的鲜红枸杞(刘彩荣 摄)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简称“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9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齐聚格尔木,共同见证由中共格尔木市委宣传部主办、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青海中心承办的“生态绿洲,高原之美——探寻格尔木生态底色高质量发展媒体行活动”的启动仪式。

近年来,格尔木委、市政府从上到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绿色产业蓬勃向上,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具特色的高原绿色发展之路。

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宜居家园

数年前,位于格尔木市城区北侧边缘区域的渔水河片区及沿岸风貌、机场路、沙枣路等区域生态较差、基础薄弱。河谷及沿岸曾存在大面积无规则乱建的低矮棚户区,区域内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向河道,对渔水河水质及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及生态恶化,严重影响市民生命健康。

鱼水河.jpg

媒体记者感受格尔木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马祥苍 摄)

45d20ebad882df857f46478f58ced179.jpg

渔水河片区如今变成了集湿地保护、生态科普、市民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生态湿地(刘彩荣 摄)

渔水河片区生态绿地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部分)。2021年1月7日由海西州发改委批复通过,根据《关于海西州格尔木市渔水河片区生态绿地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西发改投〔2021〕22号)及《格尔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发<关于海西州格尔木市渔水河片区生态绿地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的通知》(格发改〔2021〕706号),项目建设内容为位于河滩片区,主要在金峰中路以北150m处起至下游2.05km处格尔木渔水河片区内,结合水利部门已建成的水体,新建园林绿化、滨河绿道、滨河步道、管理用房、生态公厕、环卫设施、照明设施,以及种植土换填、灌溉设施等。项目批复总投资8132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投资及地方自筹。工程分为绿化工程、交通工程、给排水及绿化灌溉工程、配套公共服务建筑物工程、电气照明工程5个分部工程。

2022年3月20日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经过为期一年半的建设,目前渔水河片区生态绿地建设项目效果显著。

该项目是集湿地保护、生态科普、市民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生态湿地。片区及其周边市民接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该项目在强化生态保护意识的同时,结合健身设施、健康步道、文化小品等元素,形成集休憩、健身、娱乐、游园为一体的生态主题空间,让市民在漫步休闲的同时既放松了身心,又能在绿色的不断熏陶下,喜爱绿色,保护生态,最终达成生态全民共建、生态全民维护的良性发展循环。同时该项目是格尔木市城北重要的景观节点,是未来市民城市生活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湿地生态景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对于城市湿地景观系统的构建、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的双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jpg

媒体记者感受格尔木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刘彩荣 摄)

沙枣路。位于格尔木城市建成区东部,北至星园路,南至黄河东路,全长约1公里。原沙枣路道路分隔带现状无基本绿化植物,现场大多为野生植物;两侧绿化带以原生杨树和柽柳为主,植物生长杂乱无章,无景观效果。绿化带中土壤质量下降,难以维系植被种植需求,部分绿化分隔带中虽设有 U 型水渠,水渠断连,缺乏贯通的绿化灌溉系统; 2023年市林草局通过主要绿化改造提升、原有人行步道修缮、U型渠修缮及新建、沿绿化带边界增设护栏,整条道路以胡杨为主要行道树,杨树象征着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在碰到各种困难的时候,希望我们保持一种杨树的精神,给大地奉献出一片绿色,在大漠中给人憧憬、给人希望;建设过程中对原有树木进行了移栽和杂草清除,两侧绿化带土地平整。对绿地种植土进行改良,重新进行绿化种植设计; 改造后的沙枣路视觉通畅,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绿化带可以改变单调的道路景观,避免司机在行车过程中产生驾驶疲劳。同时优美的绿化景观可起到美化路容和市容的作用。也为来去匆匆的行人提供放慢脚步的清新绿廊。不仅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这也是格尔木市道路绿化从过去“统一高度”向“层次分明”,“纯绿色”向“多彩”,打造一路一景、四季各有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的代表点。

沙枣树.jpg

机场路边郁郁葱葱的沙枣树(刘彩荣 摄)

机场路。2021年10月23日,2021年格尔木市机场路快速路等道路景观提升改造工程项目(EPC)经格尔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建设。主要对机场快速路、柴达木路、哈西雅图路(原绿洲路)、八一路、盐桥路、人民路及曲麻莱村6条道路进行景观提升改造,改造绿化面积为27万平方米(其中机场快速路72000平方米)。项目建设总投资3999万元,资金来源为市财政自筹资金。该项目自2021年5月1日开工建设,2021年7月30日全部完成建设内容。经2021年8月30日,由市林草站完成项目自查,并进入养护期。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期间的各项养护工作,已移交至格尔木市林业和草原站进行管养护。该项目的实施极大的改善美化了区域道路运输环境,有效缓解了噪音,整体提升了道路两侧的景观效果。

全民治沙 共保蓝天

在可可西里保护区东北边缘,距离格尔木市区60公里的拖拉海沙漠,多年以来,强风挟裹飞沙走石严重破坏着本就非常脆弱的植被,对藏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动植物造成干扰,也在不断的侵袭市区,造成了较大的生态灾害,影响了市区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人定胜天。

青海芝润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个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于2015年初在格尔木市以西拖拉海沙漠昆仑山麓建立了枸杞有机种植基地——苏弥山庄,正式启动了“沙漠造血计划”。通过架电40公里、铺路44公里、打井20眼,井深150米,平整10000亩土地,倒运土方835万立方米,总投资3亿元。

dd0ecbedfa4d040eed392aef07902458.jpg

昆仑山脚下沙漠深处的绿洲(刘彩荣 摄)

770e626bad170743bccd7537ae669264.jpg

鲜嫩饱满的枸杞令人垂涎欲滴(刘彩荣 摄)

801fdb4d3896ae08ad5766f3735a2598.jpg

鲜嫩饱满的枸杞令人垂涎欲滴(刘彩荣 摄)

从推进沙化综合治理的初衷,到打造农林开发有机基地的实现;从寸草不生的荒漠戈壁到草木峥嵘的万亩绿洲;目前,已具备了集沙化治理、精准滴灌、土壤改良、现代农业、有机环保、植树造林、林下经济、中药种植、花海果园、科普研发、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综合生态种植基地。

新闻.jpg

治沙典型代表、苏弥山庄负责人赵振胜向媒体记者介绍治沙经验(刘彩荣 摄)

据治沙典型代表、苏弥山庄负责人赵振胜介绍,现已完成的一期万亩绿色全覆盖,经专家测评植被整体成活率达到85%以上。共种植乔、灌木等苗木423.4万株,已成为绿色天然屏障,真正起到防风固沙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

小枸杞大产业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在格尔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枸杞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小枸杞’成就了‘大产业’,是本地农户持续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也是全市打造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的主导产业之一。

据了解,在格尔木,每天光照时间长达10小时,昼夜温差达到12℃,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当地的枸杞产业不断快速发展。这里种植出的枸杞优质大果可占70%以上,是国内最优质的枸杞之一。目前,格尔木已经将枸杞产业发展成了经济支柱产业,开辟了产业升级转型的新路径。

9e73da3f10448e6366852f64c17c7d01.jpg

格尔木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特色生物产业园副主任邢亮德向大家介绍枸杞产品(刘彩荣 摄)

0ab9d3044b74d91120986a79b18110c9.jpg

格尔木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特色生物产业园副主任邢亮德向大家介绍枸杞产业发展(马祥苍 摄)

“以前人工挑枸杞,一天最多处理200斤,还难免有残次果。现在这台色选机,一小时就能筛1吨,黑头、碎果全剔除,比人眼还准。”在枸杞加工车间,青海省格尔木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特色生物产业园副主任邢亮德指着轰鸣的第三代色选设备介绍。这台由供销社820万元发展基金支持建成的设备,通过光谱照射与皮带传送,为枸杞品质筑起第一道防线。

采摘后的枸杞先经高速色选机“过滤”掉形状、色泽异常的果实,再进入“自来水鼓泡清洗+两道纯水冲洗”的三重清洁流程,随后通过双道打浆、高压均质研磨,全程不接触空气,最终无菌灌装成枸杞原浆。“原浆能存两年,小分子结构喝了好吸收,东南沿海等地的订单排到了下个月。”车间工人说。

而低温真空脉动式烘干技术,更是让枸杞干果留住了“鲜”味。“冷热交替烘24小时,十几道流程下来,枸杞营养不流失,口感还筋道。”邢亮德说,如今当地还培育出“173”“7-8”等优质品种,待格尔木农垦集团的种苗繁育基地投用后,将彻底实现种苗自主供应。

在产品展示区,枸杞的“变身”让人眼前一亮:50毫升瓶装原浆、30毫升便携袋装原浆、与亚麻籽油融合的枸杞籽油……“我们不想浪费枸杞的任何一部分,要让它‘物尽其用’。”邢亮德拿起一款枸杞瓶盖介绍,这是专为年轻人设计的创新产品——装在普通矿泉水瓶盖上拧开就能喝,出差、旅行携带超方便,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

“以前枸杞多是晒干卖,现在能榨浆、炼油、做衍生品,附加值翻了好几倍。”邢亮德说。

新闻.jpg

格尔木农垦集团枸杞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收集采用锁鲜工艺烘干的枸杞(马祥苍 摄)

刊发.jpg

格尔木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特色生物产业园副主任邢亮德向大家介绍枸杞新产品(刘彩荣 摄)

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格尔木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47亿元,年收入1.19亿元,垦区总面积118.4万亩,总人口18152人,拥有土地总面积121.53万亩,其中,农用地面积66.78万亩,建设用地1.49万亩,未利用地53.26万亩,职工605人。集团下设8个全资子公司。

在业务布局上,格尔木农垦集团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在枸杞、粮油、设施蔬果三大产业基地持续发力,通过不断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了“产销研供”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公司以垦兴河东农场、河西农场为主打造了枸杞、藜麦的农业种植基地,以垦盛园艺场、绿科苑公司为主建设了设施蔬菜农业种植基地,被认定为“青海省蔬菜生产基地”和“海西州设施农业会员单位”,也是格尔木市最大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品牌建设方面,格尔木农垦集团成果斐然。“杞皇”“瀚海绿康”农业产品品牌成功入选《中国农垦品牌目录》,其中“杞皇”牌枸杞成功获得农业部柴达木枸杞农产品地理标志,并由海西州农牧局授权获得“神奇柴达木”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使用单位。公司还先后完成了绿色食品认证,630亩枸杞基地取得有机转换认证证书。

格尔木农垦集团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青海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农牧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海西州建功立业先进单位”“海西州十二五特色农牧业优秀企业”等多项荣誉,还被评为省级蔬菜生产基地、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粮食生产创高产奖”,省政府“粮食高产丰收竞赛先进单位”,海西州“建功立业先进单位”等荣誉。

011ca2142fadf0c8f497c736d3d84d49.jpg

治沙典型代表、苏弥山庄负责人赵振胜与媒体记者合影留念(冯龙 摄)

如今,格尔木已建成大规模的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总产量达到1.7万吨,产值近6亿元。通过土地流转、保底分红、折股量化等方式,带动上万户林农参与企业、合作社生产经营。

枸杞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作用得到发挥,格尔木的生态旅游也迎来了新的春天。2024年11月20日,随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冬春季旅游系列活动启动,格尔木市正式迈入了“冰雪+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活动不仅为格尔木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旅游资源开发、产品推广等方面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图 文/马祥苍 刘彩荣 来源/中国经贸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