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第四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在闽江学院举行

2025-09-22 08:43 来源:综合

       9月20-21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实施两周年之际,由闽江学院牵头主办、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等大力支持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在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学院举行;本次论坛以“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与文化振兴”为主题,旨在研究探索和应对乡村全面振兴与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和新境界,重点围绕“深化乡村文化交流,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等内容展开较深入研讨与调研交流,通过深入调研、潜心钻研和交流研讨,更好汇聚各方人才与智慧。

       会议由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具体承办,中评智库基金会和闽江学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协办。先后收到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福州大学、广州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和广东省台湾研究中心、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浙江省湖州市台湾研究中心、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研究室、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漳州市政协、漳平市政协、泉州市永春县余光中文学馆、国家燃香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以及中国文化大学等两岸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的近80篇论文;150多名从事乡村振兴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青年及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等实践者参加会议。

       除了开、闭幕式,论坛设有“主旨发言”及“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两岸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传承创新”三个子论坛和“乡村宜居宜业·青年共建共创”青年论坛等环节,9月21日还组队前往福州市连江县古石村进行“实地考察”,直观感受两岸乡村文化振兴与融合发展的实践成果与政策需求和发展方向。2025年暑假,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组织选拔了一批青年学子前往知名侨乡泉州市永春县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国家级非遗永春白鹤拳研习传承,这也是该校与永春县合作共建“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永春分院”重要内容与阶段性成果之一。开幕式由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讲座教授、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邓利娟主持,首先由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习社20名学生代表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永春白鹤拳表演,随后闽江学院副校长陈兴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束沐先后致辞。

QQ20250922-084316.png

       “主旨发言”上半场由国台办研究局三处副处长、一级调研员,漳平市委常委、副市长鲁洪柯主持,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尹茂祥以《台湾地区乡村治理的文化逻辑及启示》为题,聚焦台湾乡村庙宇与民间信仰的治理功能,指出宗教组织通过庙会仪式、宗教公益与庙宇政治深度介入公共治理,其制度化、观光化与数字化发展趋势对大陆乡村振兴具有借鉴价值,同时提醒需防范政教纠葛风险;通过山东省田家村和河北省窨子村典型案例透视,中国人民大学仝志辉教授阐明如何成功重塑村民公共意识,强调要把农民组织起来,激发农民组织意识,进而形成村庄公共意识,从而推动村庄文化建设并构筑其内生动力;英国剑桥大学汉默顿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福建商学院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卢翊淮进行了题为《智慧农业背景下传统农耕文化的冲击与传承创新研究》的主题报告,认为政策与市场导向的数字农业发展路径正在压缩海峡两岸传统农法的生存空间,导致代际传承断层与文化景观退化,并提出“技术融合—教育活化—制度调适”的三维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化保护和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吴巍巍教授,在《从 “保护优先” 到 “活化优先”—— 闽台古建筑保护理念差异及其协同路径研究》中,对比了两岸古建筑开发与保护逻辑,指出福建“修旧如旧”的宗族驱动模式与台湾“原味修复+社会运营”的再生策略可通过技术分层适配、跨域审查机制实现互补;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邓启明教授进行了题为《社会资本视角下加快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路径探索:以永春县为例》分享,指出福建省永春县等闽南语县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与非遗资源、庞大的侨台网络与深厚的社会资本,具备参与构建“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独特优势;但也面临特色与协调不足等方面问题,进而提出强化政策协同与基础设施保障、激活多元主体信任网络、塑造文化认同并提升品牌价值、加大专业人才引育留用力度、实施差异化协同发展等路径建议,进而带动和推进福建省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

       “主旨发言”下半场由泉州市永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永春分院院长周伯祥主持,漳州市平和县国强乡新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福建省物价局原副局长赖文达,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林强,天津京台合创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怡雯,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勉仁乡村书院院长王倩予,永春余光中文学馆馆长周梁泉,分别进行了题为《乡愁有味:从“负债村”蝶变为“全国文明村”》《闽台乡建乡创视角下滨海渔村转型机制研究——以连江县古石村为例》《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与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探索与思考》《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勉仁乡村书院:推动城乡文化和谐共生的有效载体》《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以“乡愁故里”永春县为例》的经验之谈,以期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与两岸融合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20日下午进行的“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子论坛,由华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谢郁主持,福州隆云设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理事吴正隆与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治理与组织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詹琳进行点评;“两岸乡村文化振兴”子论坛,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琳琳主持,阳光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彦彬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吴巍巍教授进行点评;“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子论坛,由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乡土文化与乡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毛晓阳教授主持,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两岸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建安与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黄建钢进行点评;“乡村宜居宜业·青年共建共创”青年论坛,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张宝蓉主持,厦门启达台享创业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理事范姜锋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两岸关系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海泽龙进行点评。来自海峡两岸60余名代表,在4个会场先后进行题为《闽台乡村社区营造中的文化认同与共同体意识研究——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上楼村为例》《台胞参与厦门市湖里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政策及制度创新研究》《高校参与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路径研究——基于晋江市的实践探索》等深度交流与热烈分享;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习社学生代表于春阳,应邀总结、分享了2025年暑假她们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进行的、为期30多天的“和美乡村”两岸青年“共建共创”活动,展现了青年学子在乡村建设中的活力与独特作用。

       论坛闭幕式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教授主持,詹琳、吴巍巍、陈建安、海泽龙先后总结、分享了相应“子论坛”和“青年论坛”的讨情况与代表性观点;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邓启明,进行会议小结。指出本届论坛各方面有较大提升、改进,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聚焦文化议题,研讨更具内涵与深度;二是整合效应加强,参与主体专业且多元;三是实践导向清晰,成果传播与转化明显。认为论坛较好增进和深化了两岸对乡村文化振兴与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共识,并搭建了“人才汇聚、思想交流、资源对接、共建共创”长效机制,努力汇聚两岸专家学者、青年和乡村振兴实践者等多方智慧,努力形成一个研讨、调研、实践的闭环。

       据了解,闽江学院秉承“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办学理念,是一所具有光荣办学传统的应用型大学;由闽江学院主办、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等大力支持的的“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已连续举办四届,吸引了海峡两岸500余人次积极参与,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林影、邓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