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的湘江之畔,湘钢一中校园内暖意涌动。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钢中1976届初77班、1978届高42班校友王建安荣归母校,以座谈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与师生共话科学精神、人生理想,为年轻学子带来一场深刻而温暖的精神洗礼,奏响跨越四十余年的校士情谊与精神传承乐章。
重走校园:四十四载回望,初心依旧
当日15时许,王建安院士在有关领导陪同下开启校园漫步。“44年没回来了”,漫步途中,院士不时驻足凝视熟悉的校园景致,轻声感慨,满是对青春岁月的追忆,也让在场者感受到他对母校的深厚眷恋。
随后,院士走进校史馆,在15至20分钟的参观中,认真聆听讲解,目光久久停留在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展陈品上。从1960年作为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子弟学校创办,到2006年移交市政府开启公立办学新阶段,再到2015年领办市十二中成立湘潭首个中学教育集团、2022年领办市七中、2024年与市三中联盟办学,如今拥有初高中三个校区、在校生7000余人的发展历程,王建安院士对母校的蓬勃变迁频频点头,言语间满是欣慰。
座谈畅叙:忆师恩话成长,传精神寄厚望
15时55分,南楼会议室座谈会正式开启,由学校党委书记卢学农主持。湘钢原党委书记王树春、湘钢党委副书记(公司正职)张志钢,湘潭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廖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组织部部长、党政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郑芬芳及党政办公室主任助理项俊洁,湘钢一中全体校级班子成员、中层干部等共同参会。
会上,湘钢一中校长王军首先致欢迎辞。他详细介绍学校秉持“让每一个生命都富有尊严地独特绽放”育人理念,在师资建设(现有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外籍教师及各级骨干教师60余人)、教学成果(获评“全国文明校园”“湖南省新时代创新型学校”,教学成果屡获市级一等奖)等方面的成绩,并向王建安院士致敬:“您长期致力于心血管医学研究,突破技术难关、挽救无数生命,在世界医学领域留下中国印记,您的成就既是国家骄傲,更是母校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
“母校是我磨砺意志、奠定理想的地方。”王建安院士随后深情发言。他坦言此次回校不仅是回望,更是“来学习、吸取养料”,并回忆起在湖南度过的十年青春——中学时期参与农场种地、修水泥路、徒步百里锻炼,磨砺了意志;数学茅老师“脑中装着所有公式”的严谨、物理周老师清晰的授课、语文杨老师“舍不得擦的漂亮板书”,以及老师们“报效祖国的决心”和“热爱学生的精神”,都为他后来的医院管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他表示,愿为母校建设出力,尤其希望引导学子跳出“世俗的成长”,树立“为人民需要而成长”的理想,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
湘潭市教育局副局长廖毅在发言中动情表示,王院士“摒弃世俗成长、心系国家需求”的理念,以及“即便身处行业天花板仍坚持学习”的态度,令人深受触动,“院士您的到来,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肯定,更是对师生的极大鼓舞,期待您常回家看看”。湘钢相关领导也纷纷发言,共话校士联结,畅谈发展愿景。
座谈尾声,王军校长代表学校向王建安院士赠送特殊纪念品——院士初中、高中时期的毕业照,学校校友录、校志以及湘潭市书协副主席、学校语文教师孙云山题写的书法作品。随后,王建安院士欣然写下“为母校骄傲,为母校服务”的题词。
专题讲座:以理想引航,为青春赋能
16时25分,活动进入高潮——王建安院士专题报告会在北楼会议室举行,校长王军主持报告会。作为我国心血管领域领军人物(现任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心脑血管植入器械产教融合平台负责人、浙江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负责人,以通讯作者在NEJM、The Lancet、Cell Research、Circulation、JACC等发表论著20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省部重大贡献和一等奖多项荣誉),王建安院士以“人生理想,理想人生”为题,带来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分享。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院士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开篇,结合自身经历——因奶奶病痛立下“做一名好医生”的初心,从湘钢一中毕业考入湘雅医学院,后在医学领域深耕,推动心脏瓣膜介入治疗技术突破(让65%患者术后次日即可下床,近百岁老人也能接受治疗)、研发国产医疗器械获欧盟认证(成为全球三款同类器械之一)、运用人工智能优化冠脉支架诊疗方案(让11%患者避免不必要手术),生动诠释“理想不是虚的,而是内在动力”。他强调,科研创新要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病人的痛苦、未解决的难题,就是科研最好的起点”。
在提问互动环节,学子们踊跃举手,围绕“医学创新灵感是否源于基础研究突破”“高中时期应如何培养科研精神”“爱好与就业前景冲突时该如何选择”等问题提问。面对高一学生“爱好与就业”的纠结,他坚定建议“按爱好驱动,加情怀驱动,时代在变,‘热门’会过时,但热爱能让人走得更远”;谈及青年科研者品质,他强调“求真务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科研成果要经得起重复验证,要对人生和学术负责”。
精神传承:跨越时空的对话,照亮未来的光
讲座尾声,王建安院士分享自己的人生追求:“做充满爱心的人、仪表端庄的人、积极向上的阳光的人、宽基础精专业的人、敢于拼搏的人”,并再次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持续学习是进步的开始、前进的动力,是顺境中的清醒剂,也是逆境中的信心源”。他还特别提及教育的本质,“好老师能以人格感染学生,影响一生,希望学子们能在母校汲取力量,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17时10分,随着最后一轮互动结束,王建安院士荣归母校活动圆满落幕。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校友与母校的温情重逢,更是一场跨越四十余年的精神对话——从湘钢一中走出的少年,成长为守护生命的医学大家,如今重返校园,将科学精神、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化作滋养新一代学子的养分。正如王建安院士所言,“母校是光最初点亮的地方”,而这份光,也将在一届届湘钢一中学子心中,不断传递、闪耀。(李明 胡靖旋)